【波】研究和实践证明“狮吼功”可以练成!颤抖吧,人类!
看官请留步,别急着往下看段子,我们还要一本正经地研究流体哈哈哈哈。本期的对象是舞动的空气——江湖神功“狮吼功”。
(图摘自网络)
狮吼功是少林寺秘传稀世奇功之一,此功为人体丹田内气外发,发声吐气之功法,功成之后遇敌交手,发功呼啸,则犹如讯雷疾泻传出数里之外,令敌肝胆剧烈,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往往一声长啸即使对手不战而败。
经过调研,小编发现:根据原理不同,可将“狮吼功”分为两类——音爆“狮吼功”和共振“狮吼功”。
前者大多出现在电影中,可以摧毁一切,威力十足;后者大多出现在现实中,而且很多神秘死亡或失踪的科学解释都与它有关。
音爆“狮吼功”
《功夫》影片中,包租婆的杀手锏“狮吼功”可谓是一绝,就连内功深厚的“天地双残”和独孤求败的“火云邪神”也都败在她的神功之下。
对阵“火云邪神” (图摘自网络)对阵“天地双残”(图摘自网络)
另外,电影《绿巨人2》中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狮吼功”武器——音波炮,可谓是威力十足,就连复仇联盟中硬碰硬最厉害的绿巨人都差点没挺过来。
这一类的“狮吼功”本文将其称为音爆“狮吼功”,即利用声波能量产生足够的推力和破坏力。
探索频道曾试验发现:低空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产生的音爆,不但把窗户玻璃震碎了,还把窗户直接震下去了。
不过,超音速飞机的声音是不定向扩散的,但是包租婆借用的钟和军用音波炮却对声音进行了定向扩散,其破坏力射程虽然很短,但是破坏效果非常可观。
看来包租婆的物理确实是物理老师教的啊。。。
共振“狮吼功”
问题来了,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狮吼功”吗?能实现的话,有这么大的威力吗?是否能当武器用?
首先,现实中“狮吼功“的确是存在的,有图有真相。
(图摘自网络)
该图中的人叫吕飞龙,这是参加《最强大脑》的一幕,他的绝活是:用声音震碎玻璃杯。他对着玻璃杯就是一阵吼,声音真心刺耳,放在玻璃杯里的粉色吸管瞬间就被震出,随后杯子就碎了!!
(图摘自网络)
为了一探究竟,科研人员把吕飞龙的声音输入系统后进行了声音比对,下面是他和孟非的声音波谱图。
吕飞龙吼声波谱图(图摘自网络)孟非说话波谱图(图摘自网络)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吕飞龙发声碎杯子是利用了声音与杯子产生共振,共振的杀伤力想必都知道。
(图摘自网络)
因此,他的成功除了有着很高的音高,主要还是他对共振的判定十分准确,这是靠极其细微的观察和判断进行控制的!因此说他是最强大脑也不为过。
(图摘自网络)
既然吕飞龙利用共振而不是声波能量碎杯子,这也正是区别于音爆“狮吼功”的共振“狮吼功”。
现实中要用音爆“狮吼功”伤害有减震能力的人体却难上加难,而且研制出来的武器性价比低、距离短、易阻挡、威力差。。。
但是,基于共振“狮吼功”的武器却有而且威力十足,那就是次声波炮,发出的次声波跟人体内脏共鸣频率很接近,如果被次声波打到,人体内脏就会破裂。
曾经在“欧洲杯”期间,波兰警方维稳用的“声波炮”能发出接近喷气式飞机般的噪音,甚至可以致人永久性耳聋,此武器一亮相便引发了恐慌。
(图摘自网络)
战争中,次声波炮的主要目标是人,可以轻松消灭对方人员,从而收缴大量战利品。
次声波是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一定强度的次声波,能使人头晕、恶心、呕吐、丧失平衡感甚至精神沮丧,更强的次声波还能使人耳聋、昏迷、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曾记否,金毛狮王谢逊吼一吼,就死伤一大片;张飞孤身一人在长坂坡上怒吼一声,不仅吓死了夏侯杰还喝退百万曹兵;黄老邪的《碧海潮生曲》让人听后生不如死。武侠小说中的类似的“狮子吼”会使内脏破裂,吐血而死。
不过,如果内力能调频,避免伤害也是可以的,估计《射雕》里面的傻姑就跟黄老邪的笛子音调频率不在一起吧,哈哈。
这么说来最强大脑吕飞龙也可以算是一台小型次声波武器了。
神秘死亡之谜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帆船在从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20年后,人们在火地岛海岸边发现了它。奇怪的是:船上的东西原封未动、完好如初。船长航海日记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辨;就连那些已死多年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保持着当年在岗时的“姿势”。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明其妙地死光。
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廊里,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
解密发现:造成以上惨案的就是次声波!
另外,全球最著名的“百慕大三角之谜”,也被用海上次声波理论来解释。
(图摘自网络)
世界三大禁曲之一的《黑色星期五》,据传有数以百计的人在听到它之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所有听到这首杀人乐曲的人和接收到次声波后的状态一模一样,虽然科学家们无从解释这一现象,但确实是次声波引发了数百人的死亡。
网络七大禁曲,也因为让人心神不宁而被怀疑有次声波倾向。
来源:神奇的流体微信公众号(ID:gh_456b2c853854),作者:宫华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