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求有限差分法的程序设计及相关书籍
本帖最后由 VibInfo 于 2016-3-23 09:47 编辑我在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复合材料细观应力场及破坏过程时,由于计算规模非常大,需要类似有限元的二维带宽存储,但是矩阵不是对称的,且没有明显的带宽。不知道是我程序设计的问题,还是边界条件处理的问题。特求成熟的有限差分程序。
转贴
本帖最后由 VibInfo 于 2016-3-23 09:48 编辑: 剪力滞效应的概念是在箱梁中提出的。剪力滞通常出现在T型、工型和闭合薄壁结构当中,如筒结构和箱梁当中,主要反应的是一种应力不均匀现象,比如说:
在对称弯曲荷载作用下,如果箱梁具有初等弯曲理论中所假定的无限抗剪刚度(即时变形的平截面假定),那么弯曲正应力沿梁宽方向是均匀分布的。但是箱梁产生的弯曲的横向力通过肋板传给翼板,而剪应力在翼板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交接处最大,离开肋板逐渐减小,因此剪切变形沿翼板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而引起弯曲时远离肋板的翼板的纵向位移滞后于肋板附近的纵向位移,所以其弯曲正应力的横向分布呈曲线形状,这种现象工程界称之为“剪力滞效应”。如果翼板与腹板交接处的正应力大于按初等梁的计算值,称为正剪力滞,反之为负剪力滞。
忽略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就会低估箱梁腹板和翼板交接处的挠度和应力,从而导致不安全:如1969-1971年在欧洲不同地方相继发生了四起箱梁失稳或破坏事故。事故发生后,许多桥梁专家对桥梁的设计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这四座桥的计算方法存在严重缺陷,其中一项就是设计中没有认真对待“剪力滞效应”,因此导致应力过分集中造成桥梁的失稳和局部破坏。又如广东省的佛陈大桥、乐从立交桥、江湾立交桥、顺德立交桥、文沙大桥等出现桥梁翼板横向裂缝,据资料显示其主要原因是未考虑剪力滞,致使实际应力大于设计应力,不能满足翼板承载力的要求而出现裂缝
英国规范和德国工业标准规范中通过翼缘有效宽度的折减来考虑剪力滞的影响,但是我国现行桥规中仅提及可参照“T”形梁的规定办理,没有箱梁有效宽度的具体规定,因此按 初等梁计算在静、动载作用下纵向弯曲的应力无折减或增长系数可依。目前对于复杂受力的大跨径桥梁,我国设计人员仅凭模型试验或大型有限元技术进行剪力滞分析,如我国的钱塘江二桥、上海南浦大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等,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对于一般的工程设计,却忽略剪力滞的影响,致使不断有一些宽箱梁桥出现横向裂缝.
在箱梁中,肋处的剪力流向板中传递过程,有剪力滞后现象,称之为剪力滞效应,剪力滞概念与有效分布宽度相同,前者用不均匀应力表示,后者用一等效板宽表示。其实,剪力滞效应和T型梁的有效分布宽度是同一回事,都是由于腹板的剪力流使得上翼缘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只是T型梁用有效宽度来简化这一现象。在桥梁的箱型截面中这一现象较突出,但当跨宽比较大或者截面腹板惯性矩与翼缘惯性矩之比较小时尤其严重,一定要考虑。高层和这个类似,高层倒小与桥梁的箱型截面其实一回事。有效分布宽度由于开口截面,剪力滞多用于封闭截面。剪力滞有正剪力滞与负剪力滞之分。剪力滞影响结构设计,需将设计值提高。
剪力滞的概念是一般狭窄翼缘的剪切扭转变形不大,其受力性能接近于简单梁理论的假设,而宽翼缘因这部分的变形的存在,而使远离梁肋的翼缘不参予沉弯工作,也即受压翼缘上的压应力随着离梁肋的距离增加而减少,这种现象就成为“剪力滞后”,简称剪力滞效应。
在框筒结构中,结构整体可以看成一个箱形的悬臂构件。在水平力作用下,柱子之间的横梁会产生沿着水平力方向的剪切变形,从而使得翼缘框架中各柱子的轴力不相等:远离腹板框架的柱轴力越来越小,翼缘框架中各柱轴力呈抛物线形,同时腹板框架中柱子的轴力也不是线性规律。这就是一种剪力滞后效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