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0|回复: 1

[其他相关] 西学东渐中力学传播的教学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2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本文将西学东渐中翻译和学习力学著作的历史过程视为一个大课堂,分析和探讨国人在学习和接受力学知识时的心态转变。从民族特性的延续性来看,国人在西学东渐中反应出来的学习特点,也会一定程度的反应在当今课堂教学中。

通过回顾西学东渐过程中国人对力学著作的翻译和学习过程,总结了国人学习的致用、兴趣、厌学、主动四个阶段,并将其类比于大学生学习心态转变的四个阶段。以此为基础,探讨和分析如何扬长避短,以历史之大,见课堂之小,针对性的提出各阶段学生心态的应对措施,以期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 国人力学学习的四个阶段
武际可教授指出“力学是由外国人送上门来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即使外国人送上门来,中国人接受也不痛快…”。

由于明朝的禁海政策,外国人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成为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传教士,也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大门。为了获得中国人的好感,利玛窦先穿僧袍、后改儒服,并凭借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快就取得了朝中大臣的信任。
1.png
利玛窦在中国的行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1629年,明朝设立历局(编制历法),在利玛窦的推荐下,先后有龙华民([意]Niccolo Longobardi, 1559obard)、邓玉函 ([德]Johann Schreck, 1576-1630)、汤若望 ([德]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罗雅谷([意]Giacomo Rho, 1593-1638)等四位传教士应召进入历局,参与《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

在《崇祯历法》的修订工作中,引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成为我国最早介绍西方天体力学的著作。不过《崇祯历书》修订完成后还没来得及颁布实行,明朝就被清朝所代替,后由汤若望删削整理为《西洋新法历书》献给顺治皇帝。明朝出于制定历法的需要引进《天体运行论》,从学习目的来看可被看作是致用。

但同时期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邓玉函与王徵翻译的《远西奇器图说》等著作,就不完全以致用之目的。如徐光启在评价《几何原本》时说该书“不用为用,众用所基”。

王徵在翻译《远西奇器图说》的序言中说:“丙寅冬 (1626年),余补锉如都,会龙精华(即龙华民)、邓函璞(即邓玉函)、汤道未(即汤若望)三先生以侯旨修历,寓旧邸中。余得朝夕晤请,教益甚欢也。暇日,因述外纪所载质之,三先生笑而唯唯。且曰‘诸器甚多,悉著图说,见在可览也,奚敢妄?’余急索观…”,看后又“令人心花开爽”并“函请译以中字”。
2.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看到,王徵是“暇日”里请教传教士先生“外纪所载”材料了解到的“远西奇器”,令王徵“心花开爽”,才“请译为中字”,这里不可忽视的融入了王徵的个人兴趣,实际上王徵在早年就对古器和机械十分喜爱。出仕以前,研制过水力、风力和载重机械,写成《新制诸器图说》。

雍正即位 (1721年) 后,因忌惮传教士教唆全民信教,于1724年遂下令驱逐传教士至澳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进入抵制一切西学阶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洋务运动,才又掀起了我国大规模学习西方科学科技的高潮。

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1900年后,为了寻求国家富强道路,掀起了留日热潮,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超过2万人。1908年美国决定退回部分“庚款”以资助中国派留学生后,1911年即设立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自此,国人进入学习洋文,主动学习西方科技的时期。
3.png
点石斋画报:《力不同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人好动不好静,好争不好让。赛巧之外,更有赛力。且不独赛人之力,更赛畜之力。
http://ny.zdline.cn/h5/article/detail.do?&artId=59646

进入20世纪后,海外留学生归国,以及中国本土西式学堂的建立,使新型知识分子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国人开始了自主地引入西学。最早由中国人独立翻译的力学著作是1891年严文炳的《力学课编》,此后,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太朴翻译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出版了陆鸿志著的《材料强度学》等。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学习西方力学知识的过程中已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在西学东渐的整个历史阶段,国人对包括力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心态上经历了致用、兴趣、厌学和主动四个阶段的转变。起初明朝接触西学的目的是修历,可认为是学以致用;以王徵、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开明人士积极学习西方科学,可以说是为了兴趣而学;雍正的闭关政策可看作是一种厌学;但中国总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很快鸦片战争惊醒了国人,开启了洋务运动,最终实现了国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 四阶段的学情分析与教学启示
致用、兴趣、厌学、主动四个阶段的学习心态,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愿意学某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有用性”;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单纯的“致用”向带有“兴趣”爱好的转变(这样就可以专注于某一领域);再次,要注重学生的厌学情绪,通过鼓励、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最后,实现学生自身由内而外的主动学习,变教书为育人。以下将针对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和讨论。

致用——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课程的有用性

一门知识的有用性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

  · 一是“饭碗之用”,即利用所学知识求得一技之长,为将来生存计;

  · 二是“经世致用”,即利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民族谋取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家、民族计;

  · 三是“启人心智”,即利用所学知识开启人的心智,为全人类计。

多数学生对知识有用性的理解是集中“饭碗之用”上,以拿毕业证、学位证,就业为目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有责任为学生理清知识的有用性,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心智发展规律,不能指望学生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教师宽容学生对知识有用性的理解不到位;其次,要做好引导建立起学生对知识有用性相对正确的理解。
4.png
徐光启(右)与利玛窦(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致用阶段,传教士利玛窦的“学术传教”至少有三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 学会与学生共情。利玛窦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先穿僧袍,后改儒服,与中国士族阶层共情,取得士族阶层的好感。老师也应通过共情取得学生中的大多数人好感,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人;

  · 借助兴趣进行传教。利玛窦发现中国士大夫们对西方科技成果具有较深的兴趣,就通过传播科学知识达到传教目的。老师也应努力发现学生的兴趣,将课程知识嫁接到学生兴趣中,借助于兴趣进行教学;

  · 用好学生知识基础。利玛窦为了传教,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努力做到用儒家的观点去阐述基督教义。课程教学中,老师也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能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例子进行大学知识教育。

兴趣——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敞开心扉

兴趣的产生过程应该像王徵翻译《远西奇器图说》一样由内而外的产生,在《图说》的序言中王徽说:“奇器图说乃远西诸儒携来彼中图书,此其七千余部中之一支。就一支中,此特其千百之什一耳。”又说:“暇日,因述外纪所载质之,三先生笑而唯唯。且曰‘诸器甚多,悉著图说,见在可览也,奚敢妄?’”等王徵看到诸器著作后又说:“令人心花开爽”。

兴趣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愉悦和享受,王徵称为“心花开爽”,除了王徵自身对机械的爱好之外,观察引发王徵的外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远西诸儒带来了7000多部著作,王徵喜爱其中之一。从概率的角度看,如果大学教师能将知识点所覆盖尽可能多的行业,学生在其中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

  · 二是,暇日里,王徵常向“龙精华(即龙华民)、邓函璞(即邓玉函)、汤道未(即汤若望)”三先生请教西方之事,这说明王徵获得西学的途径是畅通的。

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有两点需要关注:

一是,教师自身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为有效引导做好知识储备;

其次,是能让学生通往各门知识之间的道路畅通,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的概率将会大大的提高,如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有可能转变为主动学习。

厌学——耐心引导促使学生突破自我封锁

利玛窦利用自鸣钟、世界地图,汤若望以望远镜、天文观像使得中国人称赞、好奇,也因此得以进入中国传教,并有机会觐见皇帝。但中国人也因了解一段时间后,好奇感消失,加之教会过于急功近利要扩大传教成果,弄巧成拙致使康熙限教、雍正闭关,西学东渐全面停止。

在大学课堂,教师不能指望学生会对某一领域产生经久不衰的兴趣,随着一门课程的深入总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任何学习者都可能产生沮丧失落,也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信心。教师要留意学生兴趣的变化,当发现学生兴趣减退的时候,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必须具有开放性,并且要与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构成耗散系统。学习就是个人与世界的能量交换,一个人如果采取拒学而将自我封闭,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池,终将因内部的混乱而灭亡。面对厌学,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也要尽早认识到危害,尽早走出困境。

主动——变被动为主动,在教书中实现育人目的

“洋务运动”标志着国人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清末,经过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中国的局面逐步好转。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神舟载人系列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高铁等一个个创新和突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有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明清之际,国人学习西方科学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下,最大的表现是当时没有通西文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要先让传教士学会中文,再与国人交流。如果没有懂中文的传教士,国人就不可能了解西方科学。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不学习会说:“老师讲的不生动,没意思!”这点很像是学生要等待老师把知识转化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不能转化学生就不学习,这就很像是明末国人学习西方科技必须先让洋人翻译成中文一样。

一颗鸡蛋从里边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就只是盘食物,鸡蛋一旦出生就意味着要被打破,只是方式不同它们的结局和命运也就不同。一个人从出生就意味着要融入社会,我们不仅无法绕开学习,而且还必须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只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书才能转变为育人。

三、结束语
将学生的学习心态划分为致用、兴趣、厌学、主动是四个典型阶段,是一种模型化的处理方式。在教学实践可能出现某些学生某个阶段特别突出或者某些阶段不明显的特征,但整体来说其发展方向基本是沿着致用、兴趣、厌学和主动来发展演变的。

教学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的不断反复,学一门新课程需要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再学另一门课又必须重新经历一次。学习是一个反复磨砺的过程,正如打造一件兵器需要千锤百炼。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才,必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分析、判断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由内而外的主动学习精神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原文注:本文发表于《力学与实践》2018年第4期,有删减。原文链接:http://lxsj.cstam.org.cn/CN/volumn/volumn_3716.shtml

主要参考文献:

[1] 武际可.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2] 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2(5) P11-12

[3] 宋军令.明末历局与西学东渐.《天府新论》, 2006, 26(3):113-116

[4] 王冰.明清时期(1610-1910)物理学译著书目考.《中国科技史杂志》, 1986, 7(5):3-20

[5]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中国教育学刊》,2013(2):60-63.

[6] 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教育科学研究》, 2013(9):52-57

[7] 高俊梅.晚清译著《力学课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来源:力学酒吧微信公众号(ID:Mechanics-Bar),作者:张伟伟 太原科技大学。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2-23 11:54 , Processed in 0.07947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