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9|回复: 3

汽车的使用功能和寿命的可靠性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

x
所谓汽车可靠性,是指汽车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或者规定的里程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也就是说汽车在正常的驾驶和道路条件下,一定时间或行驶里程内能够保证正常行驶的程度。

  例如,报废条件相同的汽车,有些行驶了几千公里就屡出毛病,要么雨刮器出问题,要么门锁扣不上,要么电窗失灵等等,丧失了部分功能;有些行驶了几千公里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一切功能正常。那么可以说,前者可靠性差,后者可靠性好。同样是汽车,可靠性差带给用户是烦恼,可靠性好带给用户是享受。买汽车的人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汽车质量,汽车质量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可靠性。

  可靠性是一门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是一门综合了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价值工程、人机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产品测试技术以及概率、统计、运筹、物理等多种学科成果的应用科学。汽车可靠性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对汽车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规划、分析、评审、设计、试验和管理等。基本内容分为可靠性分析与预测,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管理等部分。例如,对产品结构可靠性和性能可靠性进行全面分析,将概率统计的基本理论应用到设计中去,将载荷、应力、尺寸、材料的机械性能视为具有一定分散程度的随机变量,用可靠度来衡量安全可靠的程度,通过实物与模拟试验进行分析计算。

  可靠性管理在汽车整个寿命周期中进行,包括产品开发、生产、售前及售后服务等阶段工作,建立健全的生产质量保证体系、零配件采购质量保证体系、用户服务体系和产品信息反馈体系都是可靠性管理的范围。实行可靠性管理是保证汽车产品可靠性的一个关键。

  从汽车零部件可靠性设计角度看,凡是引起汽车或零部件失效的因素,均称为“应力”,凡是能阻止产品或零部件失效的因素,均称为“强度”,可靠度就是指“应力”与“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给定条件下抵抗失效的能力。例如,汽车零部件外形的裂纹总是在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开始和发展的,往往会在缺口、尖角、槽、孔、截面突变等地方产生。为了提高零部件的强度,降低应力集中的影响,往往会提高汽车材料表面的光洁度,表面热处理强化,在截面变化的地方尽量用平缓的弧线过渡,令强度比应力大,这样的设计在汽车上是广泛采用的。

  影响汽车可靠性的因素是多方面而且复杂的,根本性的影响是设计。设计的可靠性决定了整车的可靠性,设计中留下的缺陷是不可能在生产与使用中去完全解决的。专家指出,一种汽车可靠性的高低,设计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厂家通过整车可靠性试验以测定可靠性指标,一般这种试验在大型试车场进行。故障分为致命、严重、一般和轻微四种型态,汽车可靠性评定指标主要有“平均首次故障里程(时间)”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时间)”。就可靠性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而言,有关专家建议国产轿车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倍左右,达到4万公里;中型汽车提高百分之50,达到1.5万公里;重型汽车提高到9千公里,提高百分之30。

  汽车可靠性的提高与汽车技术发展同步,据美国调查报告列举的1980一2000年20年来调查的结果,每100辆新车的缺陷数平均值,从1980年的88个降低到2000年的20个,降幅达77%。这是由于 20年来,机械加工、材料、电子、化工、装配等技术和管理方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导致汽车整体质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燃油电喷代替化油器的技术突破,令汽车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生活中大家谈论买车,工程上也很多人写关于汽车的文章,尤其是拓扑优化技术方面
发表于 2006-8-2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对汽车零部件的可靠性研究已相当广泛
从系统角度对汽车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还不多见
 楼主| 发表于 2006-8-25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jhzhjg 于 2006-8-21 13:12 发表
汽车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生活中大家谈论买车,工程上也很多人写关于汽车的文章,尤其是拓扑优化技术方面


能否介绍一下拓扑优化方面的软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1 21:00 , Processed in 0.06419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