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octopussheng

[其他相关]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Hilbert,世界上最后一个几乎通晓数学各个分支的全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5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无水1324 的帖子

:lol :lol 晓得,只是夸张了一点点
还有很多数学家啊,尤其是中国的,应该收集一下
发表于 2007-7-25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家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数学家

响应无水要求,贴中国古代数学家先


在中国,数学的起源也可追溯到远古。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八世纪),“数”作为贵族弟子必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已形成专门的学问,有些知识后成为中国最早的两部传世数学著作——《周捭算经》与《九章算术的部分内容。

《周捭算经》同时也是一部天文著述,作者不详,成书年代据考当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周捭算经》在数学方面最主要的有勾股定理、分数运算及测量术等。

《周捭算经》本文没有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但《周捭算经》赵爽注中的“勾股圆方图”说,却蕴涵了迄今所知中国古代最早的勾股定理证明。赵爽,字君卿,生平不详,大约生活于后汉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前期)。“勾股圆方图”说短短五百余字,概括了整个汉代勾股算术的主要成就。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刘徽《九章算术注序》称《九章》是由周代“九数”发展而来,并由西汉张苍、耿寿昌等人删补。近年发现的湖北张家山汉初古墓竹简《算数书》(1984年出土),有些内容与《九章算术》类似。可以认为,《九章算术》是从先秦开始在长时期里经众多学者编纂、修改,约于西汉中叶(公元前一世纪)最后成书。

《九章算术》采用术文统率例题形式,全书共收246个数学问题,分成九章(①方田,②粟米,③衰分,④少广,⑤商功,⑥均输,⑦盈不足,⑧方程,⑨勾股)。《九章算术》所包含的数学成就是丰富的和多方面的,最著名的如分数运算法则、双设法(“盈不足”术)、开方法、线性方程组消元解法(“方程术”)及负数的引进(“正负术”)等,都具有世界意义。

《孙子算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春秋战国之际已普遍应用的筹算,即严格遵循了十进位值制。关于算筹记数法现在仅见的资料载于《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三卷,作者名不详,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该书上卷是关于筹算法则的系统介绍,下卷则有著名的“物不知数”题,亦称“孙子问题”。

《张丘建算经》——百鸡术

《张丘建算经》三卷,据钱宝琮考,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山东临清一带)人,生平不详。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

中国古典数学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这一发展的序幕是“贾宪三角”(二项展开系数表)的发现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次开方法(“增乘开方法”)的创立。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能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贾宪三角在西方文献中称“帕斯卡三角”,1654年为法国数学家 B·帕斯卡重新发现。

秦九韶:《数书九章》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吉,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秦九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他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共18卷,81题,分九大类(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测圆海镜》——开元术

随着高次方程数值求解技术的发展,列方程的方法也相应产生,这就是所谓“开元术”。在传世的宋元数学著作中,首先系统阐述开元术的是李冶的《测圆海镜》。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家。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就是说明用开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开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开元术的。

朱世杰:《四元玉鉴》

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学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作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 本帖最后由 octopussheng 于 2007-7-25 09:02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出的数学天才 --伽罗华

在数学史上,很难再找到如此年轻而如此有创见的数学家。他就是出生在法国的伽罗华(1811——1832)
  伽罗华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十七岁时就写了一篇关于《五次方程代数解法》这个世界数学难题的论文,最先提出了近代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群”。可是这篇论文被法国科学院一位目空一切的数学家丢失了。次年,他又写了几篇数学论文送交法国科学院,不料主审人因车祸去世,论文也不知所踪。再过两年,他被近把自己的研究再次写成简述,寄往法国科学,他去信尖锐地提醒权威们:“第一,不要因为我叫伽罗化,第二,不要因为我是大学生,”而“预先决定我对这个问题无能为力。”在这封咄咄逼人的书信面前,有两位数学家不得不宣读了他的研究简述,但随即又以“完全不能理解”予以否定,其实,他们并没有读懂伽罗华的论文。
  伽罗华二十一岁那年死于决斗。临死前他对守在旁边的弟弟说:“不要忘了我,因为命运不让我活到祖国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
在决斗前夜,他给友人写了著名的“科学遗嘱”,其中充满自信地说:“我一行中不只一次敢于提出我没有把握的命题,我期待着将来总会有人认识到:解开这个谜对雅可比和高斯是有好处的。”
  他的预言成为现实,那是在三十八年他的六十页厚的论文终于出版的时候,从此,他被认为“群论”的奠基 人。
伽罗华,杰出的数学天才,我们为他的年轻而短暂的生命惋惜。
你从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迪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7-2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柯 西

柯西(Cauchy,Augustin Louis, Baron)法国数学家。1789年8月21日生于巴黎;1857年5月23日卒于塞纳省索?
1805年柯西进入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安培是他的一位老师。他原来打算成为土木工程师,但是他的身体很差,他的朋友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劝他转向搞不要求身体特别好的纯粹数学。
    他的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紧密结合物理学。他第一个企图给以太的性质奠定数学基础。以太是一种既容许光波又容许行星穿过自身的一种猕散状固体,他的工作使得科学家有可能接受以太而不失体面。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后来有许多人(像麦克斯韦)力图改进它都没有得到完全的成功。事实上,没有任何以太理论成功过,柯西死后二十多年,迈克耳孙和莫利的实验使这个问题更加难办。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处在这样一种无情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显然需要以太来解释光的性质,另一方面显然不可能有这么样的以太具有如此矛盾的性质。最终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把他们解放出来。 柯西的晚年由于政治上的争论而受到围攻,因为他在政治方面和在宗教方面都是极端地的保守。他是波旁王朝的热情追随者。当波旁家系的最后一个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他封柯西为男爵)1830年亡命国外时,柯西也亡命到意大利,以避免宣誓效忠于新王路易?菲力普。
    1838年柯西回到法国。1848年,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掌了权当上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后来又帝为拿破仑三世,柯西都没有宣誓效忠,如阿拉戈一样,但确实接到了法兰西学院的教授的任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7-2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柯尔莫果洛夫

这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实分析,泛函分析,
概率论,动力系统等很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
特别的用两次的时间来介绍他,因为Kolmogorov不仅作为数学家很传奇,更是有着丰富多
彩经历。

Kolmogorov一开始并不是数学系的,据说他17岁左右的时候写了一片和牛顿力学有关的文
章,于是到了Moscow(莫斯科) State University去读书。入学的时候,Kolmogorov对历
史颇为倾心,一次,他写了一片很出色的历史学的文章,他的老师看罢,告诉他说在历史
学里,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Kolmogorov就问什么地方
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他的老师说是数学,于是Kolmogorov开始了他数学的一生。

二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学,一个学生被要求在十四个不同的数学分支参加十四门考试;但是
考试可以用相应领域的一项独立研究代替。所以,Kolmogorov从来没有参加一门考试,他
写了十四个不同方向的有新意的文章。Kolmogorov后来说,竟然有一篇文章是错的,不过
那时考试已经通过了。

不说他老人家在数学上的成就了,因为实在太多,譬如说上同调环这个东西他也是独立发
现的。专心的说一下他的轶事。

Kolmogorov总是以感激的口气提到斯大林:“首先,他在战争年代为每一位院士提供了一
床毛毯;第二,原谅了我在科学院的那次打架。”Kolmogorov一次在选举会上打了Luzin(
卢津)一个耳光,他说:“(打架)那是我们常用的方式。”Luzin在实变函数方面有着很
重要的贡献,但是以打架而论,远非Kolmogorov的对手,因为Kolmogorov经常自豪的回忆
他在Yaroslovl车站和民兵打架的经历。

一个人如果打架很牛的话,经验告诉我们他必然身体强壮,而Kolmogorov的确很擅长运动
,并经常以此自诩。譬如说,他经常提到一件事情,并且深以为憾,三十年代的一个冬天
,Kolmogorov身穿游泳裤雪橇,在得意的飞速下滑,碰到两个戴相机的年轻人请他停下来
,他原以为他们仰慕他的滑雪技术会为他拍照,结果他们请他为他们拍照。再譬如说,39
年的时候,他突然决定在冰水中游泳以表达对自己健康体魄的高度信任,结果以住院告终
,医生一致认为他差点死掉;但是,70岁的时候,突然决定到莫斯科河里游泳,仍然是冰
水,这一次却没有事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7-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帮老头子什么都搞 ,贼变态
发表于 2007-7-26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appleseed05 的帖子

^_^,别这么说啊,数学是博大精深的,没有数学很多行业都无法发展,应该想这些前辈学习,尤其是他们的那种精神
发表于 2007-7-2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说呀
发表于 2007-7-2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凡的数学家——阿贝尔

阿贝尔(Abel,Niels Henrik,1802-1829)挪威数学家。

1802年8月5日生于芬岛,1829年
4月6日卒于弗鲁兰。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教区穷牧师的六个孩子之一。尽
管家里很贫困,父亲还是在1815年把阿贝尔送进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一所中学里读书,15岁
时优秀的数学教师洪堡(Bernt Michael Holmbo 1795-1850)发现了阿贝尔的数学天才,
对他给予指导。使阿贝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阿贝尔写了一篇解方程的论文。
丹麦数学家戴根(Carl Ferdinand Degen 1766-1825)看过这篇论文后,为阿贝尔的数
学才华而惊叹,当时数学界正兴起对椭圆积分的研究,于是他给阿贝尔回信写到:“...与
其着手解决被认为非常难解的方程问题,不如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解析学和力学的研究
上。例如,椭圆积分就是很好的题目,相信你会取得成功...”。于是阿贝尔开始转向对椭
圆函数的研究。

  阿贝尔18岁时,父亲去世了,这使生活变得更加贫困。1821年在洪堡老师的帮助下
,阿贝尔进入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182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用积分方程求
解古老的“等时线”问题的。这是对这类方程的第一个解法,开了研究积分方程的先河。1
824年,他解决了用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不可能性问题。这一论文也寄给了格丁根的高斯
,但是高斯连信都未开封。

  1825年,他去柏林,结识了业余数学爱好者克莱尔(Auguste Leopold Crelle
1780-1856)。他与斯坦纳建议克莱尔创办了著名数学刊物《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这个杂
志头三卷发表了阿贝尔22篇包括方程论、无穷级数、椭圆函数论等方面的论文。

  1826年,阿贝尔来到巴黎,他会见了柯西、勒让德、狄利赫莱和其他人,但这些会
面也是虚应故事,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天才。阿贝尔又太腼腆,不好意思在陌生人
面前谈论他的理论。虽然没有像克莱尔那样的热心人,但他仍然坚持数学的研究工作。撰
写了“关于一类极广泛的超越函数的一般性质”的论文,提交给巴黎科学院。阿贝尔在给
洪堡的信中,非常自信地说:“...已确定在下个月的科学院例会上宣读我的论文,由柯西
审阅,恐怕还没有来得及过目。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我很想能尽快听
到科学院权威人士的意见,现在正昂首以待...。”

    可是,负责给阿贝尔审稿的柯西把论文放进抽屉里,一放了之。(这篇论文原稿于1
952年在佛罗伦萨重新发现)阿贝尔等到年末,了无音信。一气之下离开了巴黎,在柏林
作短暂停留之后于1827年5月20日回到了挪威。由于过渡疲劳和营养不良,在旅途上感染了
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当阿贝尔去弗鲁兰与女朋友肯普(Christine Kemp)欢度
圣诞节时,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继续进行数学研究。

  他原希望回国后能被聘为大学教授,但是他的这一希望又一次落空。他靠给私人补
课谋生,一度当过代课教师。阿贝尔和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i 1804-1851)是公认
的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这是作为椭圆积分的反函数而为他所发现的。这一理论很快就成
为十九世纪分析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他对数论、数学物理以及代数几何有许多应用。阿贝
尔发现了椭圆函数的加法定理、双周期性。此外,在交换群、二项级数的严格理论、级数
求和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分析学严格化的推动者。在这个时候,阿
贝尔的名声随着克莱尔杂志的广泛发行而传遍了欧洲的所有数学中心。雅可比看见这篇椭
圆函数的论文,而且知道了巴黎科学院所作的蠢事之后,非常吃惊,在1829年3月14日写信
给巴黎科学院表示抗议:“...这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中,恐怕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虽然向‘老爷们’的研究院提交此论文达两年之久,但一直没有得到诸位先生的注意,这
是为什么呢?...”。而由于阿贝尔身处孤陋寡闻之地,对于这一切一无所知。阿贝尔的病
情不断发展,甚至连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1829年4月5日夜间,阿贝尔的病情急剧恶化,于4月6日上午11点去世。作为命运捉
弄人的是,在他死后的第二天,克莱尔写信给阿贝尔“...我国教育部决定招聘您为柏林大
学教授...,一个月之内就能发出招聘书...。”这封信还提到,希望阿贝尔能尽量用最好
的药物治疗,不要考虑费用支出。他的亲人们听到这一消息,禁不住泪流满面。

  克莱尔在他的《学报》中所写的纪念文章里这样赞扬阿贝尔:“阿贝尔在他的所有
著作中都打下了天才的烙印和表现出了不起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说他能够穿透一切障碍
深入问题的根底,具有似乎无坚不摧的气势...。他又以品格纯朴高尚以及罕见的谦逊精神
出众,使他人品也像他的天才那样受到人们不同寻常的爱戴。”但是数学家们另有他法纪
念他们中的伟人,因为我们常说阿贝尔积分、阿贝尔积分方程、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群、
阿贝尔级数、阿贝尔部分和公式、阿贝尔收敛判别法、阿贝尔可和性。很少有几个数学家
能使他的名字同数学中的这么多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一起。谁也不难想象,要是他活到正常
寿命的话该有多少贡献啊。

[ 本帖最后由 sdlmx 于 2007-7-26 12:35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6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贝尔-----我的偶像
发表于 2007-7-26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无水1324 的帖子

(我的偶像是巴顿)
西蒙.丹尼斯.泊松

西蒙.丹尼斯.泊松(Siméon-Denis Poisson 1781~1840)是法国的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

POISSON, Siméon Denis 1781-1840
1781年6月21日泊松出生在法国的皮蒂维耶(Pithiviers)。泊松的父亲从军队退役后,成为邮局里的一名低级管理人员。由于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在出生后都不幸夭折了,他的父亲对他特别关爱,这使他得以顺利成长。1798年泊松进入巴黎的埃克综合工科学校(&Eacute;cole Polytechnique),在那里,泊松的才华受到了受法国当时最著名的三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 拉格朗日(Lagrange)和勒让德(Legendre)(也称为法国数学界的3L)的格外赏识,并且日后与他都成为了朋友。1800年 泊松留校任教,1802年升为副教授,1806年他接替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成为正教授。
像许多17、18世纪的科学家一样,泊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学和物理学,并且建树颇多。但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将研究兴趣转向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1830年他在名为《论男孩与女孩出生比例》的论文中指出,当在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p趋于0, n为试验次数且np有限时,那么n次试验中A发生的次数的分布,也就是二项分布并不能用正态分布来逼近,此时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为泊松分布。这一结论弥补了拉普拉斯中心定理的局限。1735年和1736年他又发表了4篇文章将贝努里大数定律推广到具有不同概率的二项试验中来。并在历史上首次使用了“大数定律”一词。
由于泊松所取得的成就,他于181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26年获彼得堡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泊松经常说的一句名言是“在生活中只要能做两件事就已很好了,一是发现数学, 二是教授数学”。
发表于 2007-7-2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尔科夫

1856年6月14日,马尔科夫(MARKOV, Andrei Andreevich 1856-1922)出生在
俄罗斯梁赞省(Riazan)一个小官僚的家庭。
MARKOV, Andrei Andreevich 1856-1922
马尔科夫也在五岁那年不幸患了骨结核,与疾病抗争的经历磨炼了少年马尔科夫的意志。十岁那年,他的腿疾经手术治疗好转,但是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对于数学,马尔科夫有着一种近乎天然的热情。他独立地学习了许多课外知识,数学水平远远地超过了一般的学生。当别人还在为一元二次代数方程困惑不解的时候,他已在独立地钻研微分方程了。有一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一种与教科书不同的常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立即给当时俄国最有资历的数学家布尼亚科夫斯基(BUNYAKOVSKII, Viktor Yakovlevich,1804-1889)写了一封信,向他报告这一结果。布尼亚科夫斯基把信转给了自己的学生科尔金和佐洛塔廖夫,他们很快就给马尔科夫回了信,鼓励他投考彼得堡大学数学系,以数学作为自己的终身的事业。
    1874年,马尔科夫考入了神往已久的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在那里一大批富有激情和才华的俄罗斯数学家正集结在切比雪夫身边,他们以独特的风格及在若干领域里的开拓性工作引起了全世界数学家的瞩目。1878年,马尔科夫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两年后他完成了硕士论文。又过了四年,他的博士论文《关于连分数的某些应用》通过答辩。很快,马尔科夫就与同门师兄李雅普诺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Lyapunov
1857 – 1918)成为彼得堡数学学派的中流砥柱,并堪称切比雪夫之左膀右臂。1893年马尔科夫晋升为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马尔科夫在数学上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早期集中在数论、分析和代数上,后来转向概率论。据统计,他生平发表的概率论方面的文章或专著共有二十五篇(部)之多。
    大约从1883年起,马尔科夫就开始考虑概率论中的基本问题了。在十九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他主要是沿着切比雪夫开创的方向。1845年,切比雪夫第一次严格地证明了贝努利形式的大数定律,次年他又把结果推广到泊松形式的大数定律。马尔科夫不满意切比雪夫要求随机变量的方差值一致有界的条件,经过努力他找到了两种更合理的条件,极大地改进了切比雪夫的结果。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他的兴趣转移到相依随机变量序列上来。 1906年他在《大数定律关于相依变量的扩展》一文中,第一次被后人称作马尔科夫链的著名概率模型。也是在这篇论文里,马尔科夫建立了这种链的大数定律。
    完成了关于链的大数定律的证明之后,马尔科夫又开始在一系列论文中研究链的中心极限定理。1907年他在《一种不平常的相依试验》中证明了齐次马尔科夫链的渐近正态性;1908年在《一个链中变量和的概率计算的极限定理推广》中作了进一步的推广;1910年他发表了重要的论文《成连锁的试验》,在其中证明了两种情况的非齐次马尔科夫链的中心极限定理。马尔科夫链的引入,在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经济、军事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连锁性的反应,很快地涌现出一系列新的课题、新的理论和新的学科,并揭开了概率论中一个重要分支--随机过程理论蓬勃发展的序幕。
    1836年,马尔科夫成为彼得堡科学院候补成员,1890年当选为副院士,1896年成为正院士。
    从1880年马尔科夫就开始在彼得堡大学任教,先是担任助教和讲师,1886年成为副教授,1893年升为正教授,1905年退休并荣获终身荣誉教授的称号。二十五年来,他先后讲授过微积分、数论、函数论、矩论、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概率论等课程,为俄国培养了许多出色的数学人才。
    1921年秋天,马尔科夫的病情开始严重起来,他只得离开心爱的大学。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还抓紧时间修订了《概率演算》。1922年7月20日,这位在众多数学分支里留下足迹和为科学与民主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老人辞别了人世。
发表于 2007-7-2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见这些前辈 我坚定了信念!在学其他内容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好好掌握一下数学的基础知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4-12-23 18:24 , Processed in 0.07381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