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振论坛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gghhjj

[其他相关] [转帖]CAM-Digest index for 2006(计算与应用数学通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7月15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第一届中日韩计算数学会议暨第二届东亚SIAM研讨会将在日本举办
第二届计算工程亚太会议将在合肥举行
系统应用中的计算工程会议将在清华大学举行
2006年全国应用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西部与周边地区非数学类数学教师培训班”(第三期)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最新进展国际会议将在广州举行
数学系介绍: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2006)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在15世纪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门科学它没有被注入数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不能
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2006年5月3-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题为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由
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
和两位菲尔兹奖得主,Alain Connes教授(1982年获奖) 和 Efim Zelmanov教授
(1994年获奖), 将参加会议。

尽管两位菲尔兹讲得主的工作属于基础数学范畴,但是Alain Connes教授的工作在
理论物理中有很大的用处,而Efim Zelmanov教授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工作再一次表
明一些现代数学的美之间源于包括密码学在内的应用领域。

Avner Friedman教授的工作属于应用数学。他将讲述生物和医学给数学带来的新的
挑战,其中包括破解基因密码,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预测传染病甚至肿瘤形成发
展方式。数学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工智能带给数学的挑战同样引人瞩目。西班牙数学家Luis Ma. Laita de la Rica
教授将介绍机器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奥地利数学家Walter Schachermayer教
授将介绍金融数学。会议上还安排了非数学家的报告。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Jordi
Bascompte教授将讲解数学如何可以帮助人们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而他的同胞 Amable
Li?án教授将介绍如何设计能更有效地燃烧的发动机。

来自法国著名CNRS高等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数学家Jean Pierre Bourguignon将最后
一个做报告。

========================================================================
第一届中日韩计算数学会议暨第二届东亚SIAM研讨会将在日本举办
http://coe.math.sci.hokudai.ac.jp/sympo/numerical/

The First China-Japan-Korea Joint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athematics
& The Second East Asia SIAM Symposium
August 3 - 7, 2006
Hokkaido University & Sapporo Convention Center
http://coe.math.sci.hokudai.ac.jp/sympo/numerical/

Organizers:
Hisashi Okamoto (Kyoto University)
Dongwoo Shee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onorary Organizer
Hiroshi Fujita (Tokai University)

Local Organizers:
Tohru Ozawa (Hokkaido University)
Takashi Sakajo (Hokkaido University)
Yun-Gang Chen (Hokkaido Tokai University)

Scientific Advisers:
Ken Hayami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Yuusuke Iso (Kyoto University)
Mitsuhiro Nakao (Kyushu University)

Invited Speakers

[China]
Zhong-Zhi Ba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terative Splitting Methods for Nonsymmetric Algebraic Riccati Equations
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Posteriori Error Analysis and Adaptive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ong-Hui Li (Hunan University)
Descent nonlinear congugate gradient methods for optimization
Linzhang Lu (Xiamen University)
A new look at restarted GMRES method
Hongxing Rui (Shandong University)
Split Least-squares Mixed Element Methods
Dongyang Shi (Zhengzhou University)
Convergence Analysis of Nonconforming Incomplete Biquadratic Plate Element on
Anisotropic Meshes
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ome Aspects of 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 for Reissner-Mindlin Plates
Weiwei Su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for Moisture Transport in Fibrou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Tao Ta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Gradient Stability and Large Time Stepping Methods for Nonlinear Diffusion Equations
Yu-Jiang Wu (Lanzhou University)
Semi-Implicit Schemes with Multilevel Wavelet-like Incremental Unknowns for
a 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

[Japan]
Hiroshi Fujiwara (Kyoto University)
High-Accurate Numerical Computation with Multiple-precision Arithmetic and
Spectral Method
Takashi Kako (University of Electro-Communications)
Numerical methods for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 applied to voice generation
simulation
Yoshimasa Nakamura (Kyoto University)
New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with High Performance
Mitsuhiro T. Nakao (Kyushu University)
Numerical verification methods of bifurcating solutions for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Rayleigh-Bénard problems
Tetsuya Sakurai (University of Tsukuba)
A Rayleigh-Ritz type method for large-scale generalized eigenvalue problems
Masahisa Tabata (Kyushu University)
Energy-Stable Finite Element Schemes for Multiphase Flow Problems

[Korea]
Youngmok Jeon (Ajou University)
Cell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Seokchan Kim (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s dealing with Domain Singularities
Chang-Ock Lee (KAIST)
A Neumann-Dirichlet Preconditioner for a FETI-DP Formulation with Mortar Methods
Hyung-Chun Lee (Ajou University)
Eun-Jae Park (Yonsei University)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ors for elliptic and parabolic problems
Dongwoo Shee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nalysis of conforming and nonconform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in wave propagation
Byeong-Chun Shin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Least-squares mixed methods using RT0× P1 for ellipt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Venue:
East Asia SIAM:
August 2, 2006
Room 8-302 (3rd floor), Building #8,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okkaido University
CJK:
August 3 - 7, 2006
Sapporo Convention Center

Supported by Chinese Society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 Japan SIAM &
21st Century COE program of Kyoto University & 21st Century COE program
of Hokkaido University.

========================================================================
第二届计算工程亚太会议将在合肥举行

Second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2006
November 14-16, 2006
Hefei, China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lxx/ICOME2006/

Computational methods have been playing crucial roles in diverse fields
such as mechanical, civil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he
Japan-China Symposium 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1987, 1988, 1990, 1991,
1993, 1994, 1996, 1998) held in Japan and China, First Pan-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PCCE93, 1993) in Seoul Korea, and
the First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3 (ICOME2003) in Sapporo Japan,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It is our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following these successful conferences, the Second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6 (ICOME2006) will be held in Hefei, China to make eager
discussion on recent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the latest ideas. One of the
prior aims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assimilate the newest computational
methods which have independently been developed in the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electromagnetism for co-evolution of both fields. Emphasis
is also plac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approaches to
computational methods, such as knowledge-based technique, machine
learning, soft computing, parallel and grid computation and Web-based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which will open the door to future computer aided
design.

Organized by
Anhui Society of Mechanics, Anhui, China
Beijing Society of Mechanics, Beijing, China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Chairs
Prof. Zhenhan Yao (Chairma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rof. Masataka Tanaka (Chairman), Shinshu University, Nagano, Japan

International Organizing Committee
Prof. Zhenhan Yao (Chairma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Prof. Masataka Tanaka (Chairman), Shinshu University, Nagano, Japan
Prof. B M Kwak,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G. R. Li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Conference Location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Hefei, China, the capit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os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famous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it is also
world well-known.

Post-Conference Tour
A two-days Post-Conference Tour (Nov. 17-18) to Yellow Mountain
will be organized. The Yellow Mountain, or Huangsha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in eastern China. Famous for its magnificent
landscape, the mountain has been ranked as one of the ten best scenic
spots in China by public votes. The scenic landscape with soaring peaks
and elegant pine trees will convince you that 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mountain in China.

Call for Papers
Papers are invited on the topics related to the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Abstract of approximately 500 words in PDF format, or in
plain text format when no equations and figures are included, should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to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
demyzh@tsinghua.edu.cn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系统应用中的计算工程会议将在清华大学举行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 (CESA 2006)
October 4 - 6, 2006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http://cesa2006.ec-lille.fr/

The Multi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 Systems Applications"
will be held on October 4-6, 2006 in Beijing, China.

The aim of this important meeting is to make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involved in system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General Co-Chairs:
Pierre Borne, Bo Zhang

CESA'2006 Local Secretariat - Dr. H. P. Liu -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Tsinghua University - 100084 Beijing - China
CESA'2006 Scientific Secretariat - Ecole Centrale de Lille - BP 48, Cite
Scientifique - F59651 Villeneuve d'Ascq Cedex - France.

Selected session organizers:

New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of Model Reduction to Complex Systems
organized by Zhou Wei, weizhou@mail.whu.edu.cn - Wang Gaofeng,
gaofeng.wang@stanfordalumni.org

New trends on complex system stability study organized by benrejeb
mohamed, mohamed.benrejeb@ec-lille.fr - benhadj braiek naceur,
naceur.benhadj@ept.rnu.tn

Human modelling organized by benrejeb mohamed,
mohamed.benrejeb@ec-lille.fr - Sano Manabu, syaka@cs.hiroshima-cu.ac.jp

Neuro-fuzzy modeling and control organized by Yang Simon X,
fcsun@mail.tsinghua.edu.cn - Li Hanxiong, fcsun@mail.tsinghua.edu.cn

Scientific Computation in Textile Applications organized by Li Yi,
tcliyi@polyu.edu.hk - Koehl Ludovic, ludovic.koehl@ensait.fr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 in signal processing organized by Ellouze
Noureddine, N.ellouze@enit.rnu.t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Petri Net Time Extensions
organized by Collart-Dutilleul Simon, simon.collart_dutilleul@ec-lille.fr
- Lee Jong Kun, jklee@sarim.changwon.ac.kr

Advanced Signal Processing and Data Fusion in GNSS systems organized by
DUFLOS Emmanuel, emmanuel.duflos@ec-lille.fr - VANHEEGHE Philippe,
philippe.vanheeghe@ec-lille.fr

The methods of a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space problems of the theory
thermal-elastic-plasticity organized by Steblyanko Pavlo, caf-vmi@ukr.net

Advanced Modeling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Spacecraft organized by Li
Zhi-Bin, lzb9985@163.com

Eliminate cloud interference in satellite data by variance ratio of
spectral image organized by Qu Wei-ping, wpqu@aiofm.ac.cn

Advanced Fligh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rganized by Zhu Jihong,
jhzhu@mail.tsinghua.edu.cn - Liu Shiqian, liu-sq@mail.tsinghua.edu.cn

Advanced Industrial Process Control organized by POPESCU Dumitru,
dpopescu@indinf.pub.ro - NAKRACHI Aziz, Aziz.Nakrachi@Polytech-Lille.fr

Collaborative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ultiple Radio Environment
organized by Niu Zhisheng, niuzhs@tsinghua.edu.cn

========================================================================
2006年全国应用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From: "Yao-Lin Jiang" <yljiang@mail.xjtu.edu.cn>
Date: Thu, 13 Jul 2006 16:34:27 +0800

会议简讯:2006年全国应用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受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将于2006年7月31日至8月20日
在西安承办2006年全国应用数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将以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与
应用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为主题,邀请海内外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有造诣的学者,充分利用其
科学研究的经验,通过集中授课方式介绍前沿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同时还邀请国内外著名
大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教授讲授应用数学领域的前沿课程。

========================================================================
“西部与周边地区非数学类数学教师培训班”(第三期)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From: "Yao-Lin Jiang" <yljiang@mail.xjtu.edu.cn>
Date: Thu, 13 Jul 2006 16:34:27 +0800

会议简讯: “西部与周边地区非数学类数学教师培训班”(第三期)将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西安交通大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委托,拟于2006年7月30日--8月19日在
西安举办“西部与周边地区非数学类数学教师培训班”(第三期)。本培训班以西部和周
边地区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教师为对象,以拓宽和加强他们的数学基础、提高他们的
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为目标,邀请国家级数学名师及国内有关方面著名专家、从大学数学
的疑难问题选讲、从大学数学走向现代数学系列讲座、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及常用数学软
件包的使用以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专题报告等四个方面进行集中授课。前两期培训班也
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
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最新进展国际会议将在广州举行
http://maths.gzhu.edu.cn/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APPLICATIONS
July 17-21, 2006
Guangzhou University
http://maths.gzhu.edu.cn/conference/

Scopes
This conference will focu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models in biology, material science, wave
propagation, electronic circuits, advanced materials, nonlinear waves, fluid
flow, nonlinear optics, networks of neurons, genetics, physiology, and related
fields.

Mini-Courses
One special goal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in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worldwide. For this purpose,
preceding the conference (July 10-16), a series of intensive mini-courses on
advanced topics in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ll be offered by five
leading experts in the area. The lecturers include Shui-Nee Chow (Georgia Tech,
USA), John Mallet-Paret (Brown, USA), Roger Nussbaum (Rutgers, USA), Hans-Otto
Walther (Giessen, Germany) Jianhong Wu (York, Canada). Graduate students and
junior researchers are especially encouraged to take these courses.

Sponsor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Scientific Committee:
Guanrong Chen, Shui-Nee Chow(co -chair), Weigao Ge, Shouchuan Hu, Wenzhang Huang,
Zhujun Jing, Tibor Krisztin, Yang Kuang, Chengzhi Li, Jibin Li, Weigu Li, Yong
Li, Bing Liu, John Mallet-Paret, Roger Nussbaum, Jiong Ruan, George Sell,
Wenxian Shen, Hans-Otto Walther, James S.W. Wong, Duo Wang, Yuefei Wang,
Jianhong Wu, Zhihong Xia, Yuantong Xu, Xiangdong Ye, Yingfei Yi,
Jiangong You, Jianshe Yu(co-Chair), Meirong Zhang, Siming Zhu

Organizing Committee: Kening Lu, Jianshe Yu (chair), Xinfu Zou,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Guangfu Cao, Zhiming Guo, Zhan Zhou,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onference and the preceding mini-courses will
be added to this web page in a timely fashion, so please check back later.
Or if you can not wait, please contact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at

Professors Zhan Zhou and Zhiming Guo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Province, P. R. CHINA

Emails: zzhou@gzhu.edu.cn , or gzm100@21cn.com
Fax: +86-20-39366859
Phone: +86-20-31877026, +86-20-31872171

========================================================================
数学系介绍: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52年,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她由始建的苏北
师专数学科在1959年与扬州师专合并时改称为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改革开放后,
在1994年更名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化学校管理体
制改革,优化学科资源设置,适应知识经济对数学学科的更高要求。1998年扬州大
学实现实体合并办学后,与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学院、江苏水利学
院、扬州医学院基础部数学组重新组建成了扬州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并于2002年撤
系设院。在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学院办学思路正,开拓精神强。始终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数学师范教育为主线,以办学质量为
生命线,努力为国家建设出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奋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院现拥有基础数学博士点一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三个硕士点,基
础数学学科在“九五”及“十五”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数学与应用
数学(师范类)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近800名,研究生42名。

我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在编教师77人,
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41人,有博士学位的22人,拥有一批在国内
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专家,多年来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经过长期建设,我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喜人的进步和发展。尤其在微分几何与数学
物理、代数学、大范围分析、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等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
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五年以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80余篇,
出版著作6部,获省部级奖3项,目前承担着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教
委项目。

数学科学学院有几何与代数、数学分析、应用数学、数学教学与高等数学五个教研
室,在承担数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扬州大学全部数学公共课程
的教学任务。学院为全日制本科生开设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高等几何、
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学物理、泛函分析、基础拓扑学、
微分几何和数学教育等课程,课程建设的成果累累。80年代以来,一批重点课程分
别被评为省、校级优秀课程奖。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有近40名
校友成为中学特级教师。1983年全国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十八人中,就有两位毕业
于我院,一位是理学博士单墫,一位是工学博士冯玉琳。2002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
达到23.4%,为提高江苏省的教育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拥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图书资料室。资料室面积达180平方米,长期订阅的外文期
刊120多种,并有大量为英、俄文原版图书,拥有绝大多数数学专业的中文期刊。自
2001年起,我们与国家基金委共同出资联通了美国数学会数学科学网,成为目前国
内联通该网络的20余所大学之一。此外,从1998年来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拥有
100余台先进计算机的标准实验机房,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泛而又良好的服务。

未来的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也是高等教育教育可以大有作
为的战略机遇期。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决心把握机遇,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以
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凝聚力量,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数学科
学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牢牢遵循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高
等师范教育的新模式,走出符合时代与社会需要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为中华民
族振兴,为数学事业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网址: http://xyweb.yzu.edu.cn/sxxy/main0.htm

========================================================================
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2006)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2006)
http://www.global-sci.org/nm/volumes/v15n1/
Editor-in-Chief: Zhiming Ch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view and download papers, use username/password: nmcu06/nucm06

Zhaolin Jiang, Zongben Xu and Shuping Gao
Algorithms for Finding the Inverses of Factor Block Circulant Matrices.
pp. 1-11.

Qingxiang Yin
Construction of Real Band Anti-Symmetric Matrices from Spectral Data.
pp. 12-22.

Pingqi Pan, Wei Li and Jun Cao
Partial Pricing Rule Simplex Method with Deficient Basis.
pp. 23-30.

Luchuan Zeng
Approximation Solutions of Nonlinear Strongly Accretive Operator Equations
by Ishikawa Iteration Procedure with Errors
pp. 31-39.

Zhanwen Li and Guiding Gu
Restarted FOM Augmented with Ritz Vectors for Shifted Linear Systems.
pp. 40-49.

Youjian Shen
Numerical Quadratures for Hadamard Hypersingular Integrals.
pp. 50-59.

Zhongzhi Zhang and Changrong Liu
Least-Squares Solutions of the Equation AX=B Over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Hamiltonian Matrices.
pp. 60-66.

Minghui Wang and Musheng Wei
On The Maximal-Like Solution of Matrix Equation X+A*X-2A=I*.
pp. 67-73.

Abdellah Bnouhachem
A New Inexactness Criterion for Approximate Logarithmic-Quadratic Proximal
Methods.
pp. 74-81.

Chunjia Bi
Mortar Upwind Finite Volume Element Method with Crouzeix-Raviart Element
for Parabolic Convection Diffusion Problems.
pp. 82-96.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7月29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2006年度邵逸夫数学奖得主David Mumford 与吴文俊工作简介
数学家吴文俊:我的不等式
陈志明、王小云等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我国学者首次获得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杰出论文奖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
泛太平洋复几何会议将在安徽黄山举行
招聘信息:复旦大学招聘教授等高级职务岗位
新书介绍: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数学系介绍:云南大学数学学科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ume 1, Number 4, 2006)

========================================================================
2006年度邵逸夫数学奖得主David Mumford 与吴文俊工作简介

David Mumford和吴文俊的学术生涯都起步于纯数学(分别为代数几何和拓扑学),随
后将主要精力转向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的应用数学。

Mumford 主要研究视觉的计算机理论,吴文俊主要研究几何领域的计算机证明。他们都
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上做出了先驱性的突出贡献。这些领域中许多领衔科学家都曾受
到他们的指导,或是跟随他们的足迹进行研究。

Mumford早期的工作属于代数几何,特别是代数曲线。他由此获得1974年菲尔茨奖。代数
曲线是数学中古老而核心的问题,许多著名数学家在此方面做出贡献。尽管如此,该领
域仍然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Mumford主要的成就是使得模理论得到了复兴,并推动了其
发展。代数曲线依赖于一个重要整数:亏格g。当g=0时曲线是有理的,当g=1时曲线是椭
圆的并且依赖于一个额外连续参数或模。当g ≥ 2时,存在3g-3个模,形成一个(复杂)
空间,该空间的特征告诉我们曲线整体的信息。Mumford 建立了系统有效地研究模空间的
基础。他的这项工作具有广泛的影响,甚至在物理的弦论中都有令人惊讶的应用。

在代数曲线领域工作了二十年后,Mumford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向了计算机视
觉。在此,他凭借其数学功底和洞察力做出了原始与基本的贡献。他提出了一个概念框架,
原则上能够普遍解决一大类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问题的具体解。他在1985年与Shah 合作的
关于信号处理变分方法的论文刚刚获得由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奖项。

Mumford在模式理论和视觉研究方面的许多原创性贡献包含在他1999年出版的著作《人脸的
二维和三维模式》(A. K. Peters 公司),以及将要出版的《模式理论实例》中。

吴文俊是深受陈省身(2004年邵逸夫奖得主)影响的几何学家之一。他在二战以后早期的
工作集中在流形的拓扑。拓扑学为微分几何提供支撑,著名的陈类是拓扑学中的重要概念。
他发现了与陈类并行的一组不变量,现在被称为吴类,被证明与陈类几乎同等重要。他进
一步利用吴类得到了将流形嵌入到欧氏空间这一问题的漂亮结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吴文俊把注意力转向了计算问题,特别是寻找几何中自动机器证明的有效
方法。基于Ritt特征集概念,1977年吴引入了一种的强大的机械方法,将初等几何问题转
化为多项式表示的代数问题,由此导致了有效的计算方法。

吴的这一方法使该领域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形变化,并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变革。
在吴文俊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方法是AI搜索法,此方法被证明在计算上是行不通的。通过
引入深邃的数学想法,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该方法被证明在解决一大类问题上都是
极为有效的,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初等几何领域。

吴文俊也回到了他早年热爱的拓扑学领域,并提出了算法化发展Dennis Sullivan的有理同
伦理论的途径。这样吴文俊将自己数学生涯的两个领域结合了起来。

在1994年出版的《几何机器证明基本原理》(Springer出版社)和2000年出版的《数学机械
化》(科学出版社/Kluwer)中,吴文俊描述了他的革命性的想法以及后来的进展。在他
的领导下,数学机械化在近几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学科,并与计算代数几何、
符号计算、计算机定理证明和编码理论相互交叉。

虽然Mumford 和吴文俊的数学生涯是彼此平行展开的,他们仍然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
以传统数学领域—几何学为起点,并为其现代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都转向了由于计算机
后出现而开启的新的领域与机遇。他们揭示了数学的广度。他们一起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
立了新的榜样,应该得到邵逸夫奖的奖励。

邵逸夫数学奖委员会
邵逸夫奖基金会

(数学机械化实验室根据英文翻译)


========================================================================
数学家吴文俊:我的不等式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24.htm

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在此之后,这位年轻人很就快消失在公众的目光之外。45年后当首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颁奖的时候,人们突然又发现那位当年曾经获奖的年轻人又再度站在了领奖台上。
他就是著名的科学家——吴文俊先生。吴先生一直刻意地躲避着公众的目光。我们对他
的邀请持续了两年多,才终于得到了一次和他对话的机会。

87岁≠不能创新

主持人:您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那时候是华罗庚和钱学森……

吴文俊:还有我,三个人。

主持人:那两位非常有名。

吴文俊:大家注意的都是钱学森跟华罗庚,不会找到我了,后生小子。

主持人:从那个时候算过来50年了,50年之内您一直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世界数学历史上也不多。

吴文俊:我一直有这个意见,我经常跟别人说的,西方国家当然年轻的时候真了不起,我真佩服,
有的所谓得菲尔兹奖在40岁以下,有的二三十岁,我做不到。可是一到60岁以后,这个人好像不
见了,著作也看不见了。所以我说对一个数学家的评价,也要看他的这个叫后劲,有没有后劲。

[解说]:吴文俊在37岁时,在“现代数学女王”拓扑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享誉国际。但二
十年后,他却放弃了已经硕果累累的拓扑学,涉足中国古代数学,进而开创了国际数学界的全
新的研究方向---数学机械化。这是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的领域,被国际上称为“吴
方法”。

“吴方法”根植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精髓,但在1975年前,吴文俊还认为中国古代数学都是
些不值得考虑的东西。

吴文俊:我对中国的古代数学不感兴趣,我所知道的都是从外国的书上看到的,中国的古代数学
都是些加减乘除,乱七八糟无聊的东西,不值得考虑,所以我从来不看。那么转变是在1975年的
事,那时候是在文化大革命,有时候非常紧张,有时候比较松动,也可以看看数学了。但是那个时
候你要真正搞拓扑还是有麻烦、有许多阻力的。还是有点,你走资产阶级学术道路,反正有这个
压力了。系统科学所所长关肇直就出了个主意,那个时候不是老是提倡有一点复古倾向,提出来
一起学习中国的古代数学。这个有道理,一方面是合法,是符合上面的要求的,一方面你可以堂
而皇之地大家学。

这个情势之下,我倒觉得好奇了,我自己有一些书,我喜欢买书,不一定看,这些书在文化大革
命都清掉了,我就问他借,借了书,然后再跑图书馆,我看懂了。总的一句话,中国这个数学的
道路跟西方欧几里得的传统公理化的数学道路是不一样,中国的数学是另外一套,中国没有什么
公理,没有什么公理系统,根本不考虑定理。中国主要是解决问题,这是我的分析了。开头也是
不懂,因为它的古文的文字我就看不懂,我先看通俗的,然后再看原文,因为古文的专门名字跟
现在是完全大不相同了。就这样慢慢一点一点弄懂。所以中国的古代数学,为了要解决形形色色
的问题,自然而然引到解方程。那么中国的解方程它是这样子的,是一步一步地做,第二步怎么
样,第三步怎么样,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程序。根据算法用现在的话,你就可以变成程序,
输到机器里面,让他一步一步去做,最后给他要求的解答,这是中国的数学。


吴文俊接受《大家》采访

吴文俊与恩师陈省身先生

主持人:这个时候,您对中国数学的看法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认为中国没有什么数学了?

吴文俊:对,对中国的古代数学我理解,懂了,我觉得我懂了,我说古代数学是符合现在计算机时代的数学。

[解说]:在吴文俊眼里,中国古代数学就是一部算法大全,有着世界最早的几何学、最早的方程组、
最古老的矩阵。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已被世界淡忘,但吴文俊却洞察出,其中包含着的独特的机械化
思想,它能够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再编成程序,输进电脑后,代替大量复杂的人工演算,这样就
可以就把数学家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推进科学发展。这就是机器证明,后来吴文俊把
它冠名为“数学机械化”。直到现在,87岁高龄的吴文俊仍在继续引领这一学科的发展。

主持人:有一次我看您接受采访的时候,有人问您是怎么样保持您这个学术生命如此年轻的,您的反
问我印象特别深,您说“我为什么不能够保持学术生命这么年轻?”

吴文俊:我还可以这样说,应该是这样子。

主持人:您就觉得是这样子?

吴文俊:应该是这样的,50年前你能够,50年后你应该还能,一直到死你还是保持这个,这个是应该的。

主持人: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吴文俊:那是他自己的缺点,应该反躬自问,为什么不能。

数学家≠最喜欢数学

[解说]: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少年时因弟弟夭折,所以父母对他这个独子,格外地照顾,连他到
弄堂里玩,都放心不下,所以吴文俊从小养成了静处家中、好学深思的习惯。但是少年时期的吴文俊喜欢
历史和物理,根本没有想到会当一个数学家。

主持人:你什么时候喜欢数学的呢?

吴文俊:我学数学,就是我是被动的。我这个物理考得特别好,这个物理老师认为他这个题目很难,我考
得好是因为我数学比较好,我是偶尔经过听到的。那么这个校长就决定把一个奖学金给我,规定我去考上
海交大的数学系,如果考上了就给我奖金,所以我就去考交大数学系了。因为我要是没有这个奖金,家里
面条件不够,那时候学费都是很高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很值钱。

主持人:那您喜欢物理?

吴文俊:我个人比较喜欢物理,我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不过我现在物理学不起来了,不行了。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那么偏向物理不偏向数学呢?

吴文俊:我觉得物理是比较根本的,你必须从物理而不是数学来认识世界,。数学是重要的工具,可是
不能通过数学来认识世界,你要认识世界还是要对物理现象、客观事件,主要是物理现象你得要理解清楚。

主持人:您有没有做过一个假设,如果说您当时选择的还是物理的话,成就会不会比今天还大?

吴文俊:假定我是搞物理,我相信我在物理上面一定也可以搞出东西,从我的个性,从我学习钻研的精神,
这种方面来看,我相信我也会搞出来,但是搞出什么名堂来不知道。

主持人:但是一定会搞成一点东西?

吴文俊:我想应该这样子,从我的个性讲起来。

主持人:您觉得您的哪些个性能把事情做成?

吴文俊: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我的钻研精神,对客观世界一定要搞清楚,当然这个要付出代价。

吴文俊:我为了要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就得牺牲,把别的事情稀里糊涂过去的,不
求甚解了。我是通过对其他方面的不求甚解,省出一些时间来,我可以在某一些方面求其甚解,就是说我
要理解得比所有的人都高。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最早喜欢的是物理,数学并不是自己很愿意做的选择,但是今天回头看的话,你觉得
现在看,您喜欢数学吗?

吴文俊:我应该说是喜欢数学,数学有一些,数学叫做无孔不入。无论哪一方面,最后你必须要定量,不
管什么事情都要定量,所以现在社会科学也在走按定量的道路。美国有一个最大的数学家,他就写过一本
书,这个书名字是不是叫《美丽》,还是什么,用定量的办法来研究这个美丽之类的东西。

主持人:经常有人会说数学是很美的。

吴文俊:这个我没有这个,我对我的美跟现代经常讲的数学美不是一个概念。

主持人:我以为有很多人说喜欢数学,是因为数学很美。

吴文俊:我没这个感觉,我比较实用主义的,我不讲什么美不美,这都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不感兴趣。

主持人:你喜欢数学就是因为它实用,无孔不入。

吴文俊:对,它很实用,解决问题。

数学≠人为制造

[解说]1941年,就在吴文俊大学毕业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开进上海租界,孤岛沦陷。吴文俊只能以教
书谋生,在教课之余,他也做一些数学研究,但如同盲人骑瞎马找不到出路。五年后,正当吴文俊对数
学逐渐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位数学家应邀回国,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他就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
陈省身。陈省身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文俊的一生。

吴文俊:见陈省身先生的时候,写了一篇综合报道给他看,我以为是很得意的,结果陈老就否定,这是
带有很关键性的。

主持人:您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是你好几年研究的,一直走的这个路。

吴文俊:我走的是在学校里边从实变函数论走上点集论,做点集拓扑。点集拓扑有许多概念,这个概念
那个概念,现代数学也是这样子,概念一大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我做了一个清理。陈先
生就指出来,这些概念事实上都是人为的,不是客观世界,现实是这样子,你非得有这个概念不可,而
是为了逻辑推理造出来的,人为造出来的,然后追求这之间相互逻辑关系,不符合客观世界的认识,大
体上是。他这么一说,我马上醒悟了。如果我走那个道路下去,那个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解说]:陈省身在国内各著名大学数学系招集了十几位优秀毕业生,进入数学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
以培养中国数学的新生力量,吴文俊就是其中的人员之一。

主持人:您当时是怎么进入到他的那个数学所?

吴文俊:我向他,直截了当提出来,我想到你那儿来,行吗?他没吭声,他送我到门外的时候,他说你
的话我记在心上,他不说是,也不说否。过两天他就通知叫我去上班了。

主持人:上班以后干什么呢?

吴文俊:他把我放在图书馆,我就一天早晚泡在里面看书。看书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看这一方面
的东西我不看了,看另外一方面。陈先生一天过来,就跟我讲,你看书看得太多了,不要看了,你应该
还债。我听着莫名其妙,还什么债?他就说你看了人家的工作,就等于欠了人家的债,你应该还债。我
说怎么还呢?他说你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写文章,以这样子方式来还债。那我就不能看书了,我就想办
法去找一个问题来做了。

[解说]:那时,陈省身每周都为青年学子们讲授12个小时的拓扑学,这是当时最前沿的数学研究领域,
在陈省身的引导下,吴文俊开始研究美国著名的拓扑学大师惠特尼的对偶定理。

吴文俊:陈先生特别提出来,惠特尼提出来的一个公式非常重要,是惠特尼发现的,而且这个里面模
模糊糊简单地讲了一下,这个非常重要,最好能够补出一个证明来。那是我第一篇重要的文章,这个
文章实际是等于他帮我写的,或者说就是他写的,就发表在美国最主要的杂志上。那么据他讲,惠特
尼的证明定理都是很麻烦、很复杂,很长很难的,那么这个证明更麻烦,所以惠特尼预备专门写一本
书,就讲这个定理怎么说的,怎么证明的,专门写一本书。结果我这个文章一出来,他这个书就写不
出来了。

主持人:太简单了。

吴文俊:我这个简单,就几页。后来经过美国人整理,整理得漂亮,一看就漂亮。两行,没几个字。

主持人:其实我想您所说的这个漂亮可能是指一个非常…

吴文俊:非常简洁。

主持人:解决很大的问题。

吴文俊:对,内容包括非常丰富,而这个式子很简单,我比较喜欢这样。有的啰里啰嗦,定理说了一大
堆,看着就头疼。你一个定理,假设写了一大堆,然后结论很微不足道的,看了就讨厌。

主持人:这个事惠特尼认可吗?

吴文俊:这个我想他认可,这个他应该买账。

[解说]:吴文俊的这项成果已经成为拓扑学中的经典,一个刚入门的青年后生,只用了不到一年
的时间就在号称“难学”的拓扑学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这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个年轻人
未来还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领军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陈志明、王小云等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http://qnkxjj.youth.cn/zxbd/t20060629_336013.htm

中青网6月29日讯 日前,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国青联主办的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在京召开评审组委会会议,审议确定了第六届“中国青年科
学家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会议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常务副主席尔肯江?
吐拉洪主持。
  
  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是:投身教育事业,在力学与材料学综合交叉的
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国际先进成果的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执着于“量子纠缠”研究,
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潘建伟;矢志不渝20年,攻克世
界性科技难题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立足于自主创新,在世界性医学难
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潜心探索科学奥秘,勇攀免疫学高峰的
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秉承科学精神,在鼻咽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
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探寻古代生命演化证
据,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变污染水
为清水,取得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军;致力于开
创性工作,在光子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南开大学校长助理许京军;发扬连续攻关精神,勇当
铁路提速“保护神”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翟婉明。
  
  同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
志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王小云(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海军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

  据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获奖者是从219名申奖者中,经初审、公示、复
审和组委会审议四个阶段,历时3个月,包括37名两院院士在内的70多位初审和复审评委的
严格评审评出的。评审期间,组委会办公室还对初审评出的28位候选人进行了为期15天的公
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经复审评委评议,本届管理科学获奖
者空缺。

  据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审工作始于1992年,至今已举办了5届,共有78人获奖,
其中25位获奖者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项工作开展14年来,树立了一批甘于
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青年科技典型,有力地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自主创新先锋,为建
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
我国学者首次获得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杰出论文奖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26.htm

日前在意大利举行的第31届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06)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的李子明研究员、郑大彬博士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教授M.Singer、华东师范大学吴敏博士的论文《计算Laurent-Ore模的一阶子模的递归方法》,
获国际计算机科学协会 (ACM)符号与代数计算专业委员会颁发的“ISSAC杰出论文奖”。
国际符号和代数计算会议(ISSAC)是符号和代数计算方面最具权威的国际会议,“ISSAC杰
出论文奖”选自当年度在ISSAC上报告的论文,2006年共有两篇论文获此奖项。这是我国学
者首次获得该项奖励。

与此同时,在本次ISSAC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机械化重点实
验室主任高小山研究员经投票当选为ISSAC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委员会由6名委员组成,委
员任期3年。指导委员会负责ISSAC的学术与组织管理。

据介绍,李子明等人的论文提出了计算Laurent-Ore模的所有一阶子模的第一个算法,解
决了分解Laurent-Ore模的关键技术难点。很多抽象的数学对象如无穷序列、无穷级数和特殊
函数,涉及无穷的概念。而计算机只能存贮有限的信息。怎样用计算机表示和处理这些数学对
象是符号计算与数学机械化的重要课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这些数学对象所满足的微分
差分方程和相应的初值条件,把表示与处理这些抽象数学对象转化为微分和差分方程求解的问题。
Laurent-Ore模是有限维线性偏微分和差分方程组的代数模型。过去的研究多限于单变量函数,
而新工作开启了关于多变量函数机械化处理的算法研究。

数学机械化重点实验室由吴文俊院士创建,自成立以来,该实验室开展大量高水平学术
交流活动,李子明等的获奖论文是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的
联合资助下完成的。


========================================================================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10.htm
  
7月5日上午,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成立暨学术报告会”
在思源楼703室隆重举行。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整合研究院偏微分方程研究队伍,
使之更加有利于发展研究院偏微分方程学科研究力量的整体优势,联合海内外该研究领域
专家,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促进我院乃至中国偏微分方程学科的发展。中心主任由我院
应用数学所曹道民研究员和林芳华教授(美国纽约大学Courant研究所)担任。中心副主任
由张波研究员、张平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丁夏畦院士担任。

出席中心成立仪式的来宾有: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乐院士,院长郭雷
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郭柏灵院士,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
副院长袁亚湘研究员,法国鲁昂大学徐超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
美国Georgia Inst. Tech潘荣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海梁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彭双阶教授;
以及来自院外的中心成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纽约大学Courant研究所林芳华教授,
Rutgers大学李岩岩教授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包刚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江松
研究员;我院丁夏畦院士等从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参加了仪式。会议由数学
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张波研究员主持。

曹道民研究员首先就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成立的背景、中心的研究方向以及近期拟开
展的研究内容做了汇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宣布了关于成立“偏微分
方程及其应用中心”的决定。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代表研究院对“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
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郭雷院士指出,自研究院成立以
来,为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及其优势学科的发展,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先后成立了若干
交叉研究中心。偏微分方程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乃至
生态环境系统中,并且对解决纯粹数学中的一些著名难题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偏微分方程
是研究院的优势学科,希望通过该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并促进重要成果的产
生,祝愿“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蓬勃发展。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乐院士向“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的成立
以及以后为中心工作的人员表示祝贺。杨乐院士指出,偏微分方程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和广泛的应用,除了力学物理方面之外,在各种高新技术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与纯
粹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它分支的交叉越来越强。杨乐院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以来偏微分方程的发展,他认为研究院培养的方程方面的优秀科研人员在全国的各大高
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相信在林芳华教授等海外成员的帮助支持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
努力下,中心能够产生更多的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郭柏灵院士、副所长江松研究员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数
学学院院长保继光教授都分别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研究院应用数学所所长巩馥洲研
究员分别代表应用数学所和中国数学会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
会也为中心的成立发来了贺信。

成立仪式后,林芳华教授和黄飞敏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Survey on Navier-Stokes
Equations”和“Contact Discontinuities for Gas Motion”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
会由偏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夏畦院士主持。

会后,由丁夏畦院士主持召开了中心的首次学术委员会,对中心今后的学术活动提出
很好的建议。

(应用数学所 供稿)


========================================================================
泛太平洋复几何会议将在安徽黄山举行
http://math.ustc.edu.cn/Conference/PRCG/index_cn.htm

泛太平洋复几何会议
Pacific Rim Complex Geometry Conferenc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8.1-4
安徽黄山, 2006.8.5-7
http://math.ustc.edu.cn/Conference/PRCG/index_cn.htm

会议目的

??复几何是当今微分几何研究发展最迅猛,成果最丰富的学科之一。当今最有影响
的几何学家,如丘成桐,Donaldson,肖荫堂,田刚等一直推动着复几何诸多领域的研
究。近年来,有关极值度量的唯一性与几何稳定性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
出终多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在欧美,日本,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相当多,而且在微
分几何学界相当活跃。以田刚院士为首的我国数学家(包括海外工作的华人数学家和
国内数学家)在这方面研究独树一帜.辛几何在近十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是建立量
子上同调理论的主要工具,以成为复几何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另一个对复几何研究起
着推动作用的是俄国数学家 Perelman最近有关Hamilton的Ricci流的开创性工作,为
几何分析的思想在服几何的研究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数学家在辛几何和K?hler-Ricci
流都是杰出的工作.随着我国数学家在复几何研究的影响的提高,许多国外的数学界同行
希望能在中国举办一次有关复几何专题方面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经诸多著名数学家,
田刚,丁伟岳,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Wisconsin大学),T.Mabuchi
(日本大阪大学),A.Futaki(日本东京理工大学)等的倡导,我们计划邀请一批在众
多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著名数学家及其在前沿研究非常活跃的年轻数学家到中国
来开会。我们认为去办这样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能促进国内数学家与国际的交流,推
动复几何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数学家在微分几何研究的影响。

??此次会议拟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将有近30个活跃在当今国际几何界的著名数学家
及年轻数学家作邀请报告,其中将有25位学者来自国外。 学术委员会主席田刚(北京大
学和美国Princeton大学),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朱小华(北京大学)。

学术会议主要内容:

1) 极值度量与几何稳定性

2) K?hler-Einstein度量与K?hler-Ricci流

3) 辛几何及其在理论物理的应用

??会议将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4天,黄山举办3天,合计7天,会议初步日期为八月一日至八月七日。

拟出席的著名数学家:

田刚,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和美国Princeton 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 ,
ICM(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者。

丁伟岳,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张伟平,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J.P.Bourgigunon ,著名数学家,法国IHES研究所所长。

龙以明, 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Y. G. Oh, 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及KIAS教授,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Jun-Muk Hwang, 著名数学家,KIAS教授,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陈秀雄,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座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阮勇傧,著名数学家,美国Wiscoson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座教授,ICM(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T.Mabuchi,著名数学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 ICM2006(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报告者。

Futaki,著名数学家,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日本数学会副会长

会议组织

组织委员会:
主席:朱小华 (北京大学)
委员:陈卿,麻希南,沈维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术委员会:
主席:田刚(北京大学和美国Princeton大学)

委员:
丁伟岳(北京大学)
陈秀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Wisconsin大学)
T. Mabuchi(日本大阪大学)
A. Futaki (日本东京理工大学)
Y. G. Oh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KIAS)
Jun-Muk Hwang (Kore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eoul, Korea)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招聘信息:复旦大学招聘教授等高级职务岗位
http://www.fudan.edu.cn/hr200607/index.htm

2006年复旦大学教授等高级职务岗位招聘启事

为广纳海内外优秀学者,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2003年复旦大学率先在上海市建立
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专
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经过近3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也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我校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行战略性人才资源管理,进一步深
化高级职务聘任制改革,使聘任工作更加公平、公开和民主。

经研究,学校决定在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系、软件学院、药学
院、管理学院等6个院系进一步实施教师队伍高级职务聘任改革。现面对国内外公
开招聘全职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诚邀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复旦大学。
有关招聘事项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岗位数

招聘院系 岗位名称 岗位数
数学科学学院 教授 5
副教授 5
物理系 教授(研究员) 4
副教授(副研究员) 4
软件学院 副教授 3
管理学院 教授 5
副教授 9
(其他略)

二、应聘条件:

具体招聘学科、招聘条件及岗位特定要求,请点击各院系的链接(进入各院系
的招聘网页)。

三、应聘程序及递交材料截止时间:

1、应聘者可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直接向我校相关院系提出应聘申请,
并提交相应材料。
2、递交材料截止时间为2006年9月10日。

四、整体薪酬:

教授等正高职务:税前约9-10万元/年;副教授等副高职务:税前约7万元/年(整
体薪酬不包括院系浮动薪酬、奖教金等各类激励薪酬等)。

五、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等详见各院系的招聘网页。

复旦大学
2006年7月10日


========================================================================
新书介绍: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Date: Tue, 18 Jul 2006 19:07:41 -0400 (EDT)
From: Zhilin Li <zhilin@math.ncsu.edu>

New Book on Numerical PDE for interface problems and irregualr domains.

Title: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Authors: Zhilin Li and Kazufumi Ito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2006 / xvi + 332 pages / Softcover
ISBN-10: 0-89871-609-8 List Price $85.00 /
SIAM Member Price $59.50 / Order Code FR33

Order information:
On-line: http://www.ec-securehost.com/SIAM/FR33.html

Interface problems arise when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materials, such as
water and oil, or the same material at different states, such as water and
ice. If partial 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used to model these
applications, the parameters i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typically
discontinuous across the interface separating the two materials or states.
As a result, many standard numerical method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smoothness of solutions do not work or work poorly for interface problems.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Numerical Solutions of PDEs Involving
Interfaces and Irregular Domains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 (IIM), a powerful numerical method for solving interface
problems and problems defined on irregular domains for which analytic
solutions are rarely available. This book gives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IIM, discusse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area, and describes numerical
methods for a number of classic interface problems. It also contains many
numerical examples that can be used as benchmark problems for numerical
methods designed for interface problems on irregular domains.

Audience: This book will be a useful resource for mathematicians,
numerical analysts, engineers, graduate students, and anyone who uses
numerical methods to solve computational problems, particularly problems
with fixed and moving interfaces, free boundary problems, and problems on
irregular domains.

Contents: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The IIM for One-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3: The IIM for Two-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4: The IIM for Three-Dimensional Ellipt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5: Removing Source Singularities for Certain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6: Augmented Strategies;
Chapter 7: The Fourth-Order IIM;
Chapter 8: The Immer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Chapter 9: The IIM for Parabolic Interface Problems;
Chapter 10: The IIM for Stokes an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Chapter 11: 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IIM


========================================================================
数学系介绍: 云南大学数学学科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云南大学数学学科创建于1934年,是云南大学理科成立最早的学科。许多知名数学家,
如熊庆来、何鲁、华罗庚、陈省身、何衍璇、王世魁、庄圻泰等都曾在云南大学数学
系任教,他们为云大数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代数学工作者
的不懈努力,现在云南大学数学学科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发
展势头。

云南大学现拥有数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及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数学学科全部5个硕士
点,其中基础数学、计算数学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的学科与专业。现有数学与
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全国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数
理基地班”(试办)招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基础数学分别于1985年及1995年被
列为云南省“七五”和“九五”重点学科建设,1997年又被列为云南大学“211”
一期建设的子项目进行建设,并于2001年10月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的辛勤建设,数学学科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学术研
究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形成了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
头。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在职攻
读博士学位的8人。教学上,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
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霍英东教学奖、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十项,在科学出版社、
高教出版社等出版教材、专著8部,在国家权威性教学研究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多篇。科研上,已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形成了微分方程与动力
系统、代数与组合、泛函分析及应用、信息与计算、Outlier与应用统计等多个具有
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现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7项以及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等其它科研项目共20余项。近年来,先后获云
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云南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科研奖等十余项,
发表科研论文连年保持在全国千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SCI收录数学类排行榜上前50名,
稳居全省第一。

以云南大学 "211"二期建设为契机,数学学科依据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数学学科的
建设目标,在保持本科生现有培养的适度规模的前提下,加大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全
面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分布及科研梯队合理的
师资队伍,将数学学科建成教学科研总体水平达到西部一流、国内先进、在国际上有
较高知名度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云南省高水平的数学研究中心和高层次数学人才
培养的基地。

网址: http://www.ynu.edu.cn/intro/mathematics.htm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ume 1, Number 4, 2006)
http://www.global-sci.co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www.global-sci.com

Volume 1, Number 4
Published in August 2006
http://www.global-sci.com/issue/contents

Review Article:
Y. Q. Wang, H. Q. Lin and J. E. Gubernatis
Zero temperature numerical studies of multiband lattice models of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575-615.

Regular Articles:
I. V. Karlin, S. Ansumali, C. E. Frouzakis and S. S. Chikatamarla
Elements of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I: Linear advection equ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16-655.

H.-Z. Tang
A moving mesh method for the Euler flow calculations using a directional
monitor func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56-676.

J. S. Shang
Simulating microwave radiation of pyramidal horn antenna for plasma
diagnostic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677-700.

S. Satake, K. Yamamoto and S. Igarashi
High-accuracy polishing technique using dwell time adjustment.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01-715.

D. Wang
A new method for efficient generation of high quality triangular surface
meshe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16-735.

A. H. Poghosyan, G. A. Yeghiazaryan, H. H. Gharabekyan and A. A. Shahinyan
The GROMACS and NAMD software packages comparis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36-743.

S. Deng and W. Cai
A fourth-order upwinding embedded boundary method (UEBM) for Maxwell's
equations in media with material interfaces: Part I.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44-764.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8月12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即将发布
吴文俊: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希望
李大潜: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将在厦门举行
代数几何暑期学校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第一届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将在上海举行
数学系介绍:郑州大学数学系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1 and 2(2006)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即将发布
Date: Thu, 10 Aug 2006 17:55:50 +0800
From: Jian Huaiyu <hjian@math.tsinghua.edu.cn>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即将在2006年8月14-18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第九届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会暨第一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大会”上颁布。

获奖者为: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周毓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彭实戈,石钟慈 。

-----------------------------------------
有关详细资料如下:
-----------------------------------------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过程

2003年7月1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理事会年会上,通过了中国工业与应用
数学学会(CSIAM)设立ICIAM苏步青奖(ICIAM Su Buchin Prize)的建议。CSIAM苏步青奖旨在
奖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为了推动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的发展,同时给ICIAM苏步青奖的申报在国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和奠定基础,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于2003年11月决定设立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旨在奖励在数学对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业与应用数学工作者。

作为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的长期支持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对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及ICIAM
苏步青奖进行独家赞助,以鼓励和支持广大应用数学工作者为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提升我国在工业与应用数学界的国际地位。

2004年10月28日,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苏步青奖”(ICIAM Su Buchin Prize)与中国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新闻发布会在教育部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作
了重要讲话,其他与会的嘉宾有: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高等教育出
版社总编辑张增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前任主席Olavi Nevanlinna、国际工业与应用
数学联合会秘书长Alain Damlamian、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理事长李大潜以及谷超豪、王元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6月15日,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发布通告,宣布首届“CSIAM苏
步青应用数学奖”推荐提名工作正式启动。通告、章程(草案)及推荐表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上发布。同时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中国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各省、市、自治区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理事长发送电子邮件,邀请他们担任推荐人。

首届评奖委员会由陈叔平(主席)、史宁中、徐宗本、叶其孝、谭永基、沈隆钧、陈志明组成,
办公室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截止到2005年9月30日,共收到5份完整的申报材料及一份不够完
整的材料。

评奖委员会感到因评奖采用提名方式而非自由申报,加之宣传力度不足,第一次提名范围不够
广泛。为认真慎重作好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工作,评选出真正代表国家水平、能得
到国际认可的“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人,建立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的声誉,推动其健康
发展,征得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李大潜院士的同意,决定延长奖项的推荐期。在2006
年初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陈叔平副理事长又做了广
泛宣传,希望大家补充推荐。此后,“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又收到两份完整的
推荐材料。评奖委员会采取通讯评审的方式,对所有被推荐人进行投票。经通讯评审,产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人:彭实戈,石钟慈,并一致同意增设并授予周毓麟CSIAM苏步青
应用数学奖(特别奖)。

2006年8月2日,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授予周毓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授予彭实戈、石钟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获奖人介绍:
----------------------------------------
周毓麟 1923年生。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毓麟院士是中国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先驱者之一。
他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而深刻,他提供的方法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包括核工程在内的许多实
际问题的计算。他培养的学生有许多成为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及工业应用中的学术带头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周毓麟针对出现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流体力学、辐射流体力学和输运
问题,特别对应用中提出的一些特定问题,构造了多类计算方法,简化了计算,提高了效率。
在此基础上,周毓麟创建了离散泛函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有限
差分方法的理论框架,并用于解释和论证计算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非线性问题的算法(这些算
法往往未得到理论支持但行之有效)。同时他还构造了多类具有并行本性的差分格式,为大
规模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并行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周毓麟的这些奠基性工作引发了大
量后续研究。

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方面,周毓麟和前苏联数学家O.A.Oleinik、A.S.Kalasinkov 1958
年合作的关于渗流方程的论文是非线性退化抛物型方程的奠基性工作,有极高的引用率。周
毓麟和他的学生对大量有实际背景的强非线性、强耦合性、强奇异性或强退化性偏微分方程,
如Sine-Gorden 型非线性双曲方程组、高阶KdV方程、铁磁链方程组和带奇异积分算子的深水
型非线性方程等有一系列深刻的研究结果,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并揭示了许多有趣的
性质。

周毓麟对科学计算的重要贡献还可列举以下一些。他通过建立计算机舍入误差积累的概率模
型,提出了计算机字长与速度、内存匹配关系的计算公式。十多年来,中国不少计算机用户
以及主要的计算机制造部门都把周的这一公式作为计算机字长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周毓麟
对计算机设计中网络的拓扑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关于网络和乘积网络平均短程的计
算公式,有关方面的专家正将它应用于设计。周毓麟培养的学生在石油开采、激光的工业应
用及相关大规模并行计算、葛洲坝二江船闸设计、地震预报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在半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中,周毓麟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
等奖2项以及第三届华罗庚数学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基于周毓麟院士在核科学中的数学以及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取得
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决定授予周毓麟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

-----------------------------------------
彭实戈 1947年生。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实戈在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
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对控制理论、
随机分析,特别是数学金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7—1988年,彭实戈通过引进“二阶对偶”方法,解决了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最大值原理,
结果表明随机最大值原理的形式与人们长期以来所预期的不同,比确定性情形多一个“二阶
项”,由此显示了随机性与确定性的本质差别。这一突破性贡献被国际上称为Peng’s
Principle。在研究随机最大值原理的过程中,彭实戈引进了一种新的方程——倒向随机微
分方程。与经典的随机微分方程相比,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认识、理解和研究方法都有本
质不同。彭实戈与E.Pardoux 1990年合作发表的论文证明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适应解的存在
唯一性,Pardoux 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郑重声明“他(彭实戈)在这个随机分析的新篇章中
起了关键作用”。此后,彭实戈通过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出人意料地发现和证明了一大类二阶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解来表示,其线性情形就是著名的
Feynman_Kac公式。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彭实戈与其合作者首先发现有关期权和衍生证券
定价问题的数学模型正好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而著名的Black_Scholes公式恰好
是线性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解。以Black_Scholes公式为起点的衍生证券定价的Black_Scholes
原理,经Merton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后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二次革命”。这一理论已成为数学
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和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并在投资决策、保险合同估价、企业管理方面找到
广泛的应用。Merton和Scholes为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彭实戈为主的研究成果
“Backwark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in Finance”于1997年发表于金融数学领域
最著名的期刊《Mathematical Finance》,在金融数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倒向随机微分
方程在衍生证券定价理论中的成功应用,使得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成为研究金融学的重要工具。

1997年彭实戈引入了g_期望以及条件g_期望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基础,
进一步,彭实戈引进g_鞅等重要概念并用独创的方法获得了g_上鞅分解定理,将作为现代随机
分析的基石的Doob_Meyer分解定理推广到了非线性。2002年,基于该定理,彭实戈与几个法国
学者一起证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一个动态相容的非线性数学期望,只要满足一定的光滑
条件,就一定是g_期望,这表明g_期望是一个基础性的重要概念。最近国外学者发现,g_期望
是计算“风险测度”和进行非线性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彭实戈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概率
论、统计学、风险分析、随机分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彭实戈杰出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现代金融、经济等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应用背景,决定授予彭
实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石钟慈 1933年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特别是对有限元方法的两大主要
类型:协调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既有深刻理论意义、难度很大,又紧密
结合实际、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创性研究成果,促进了有限元法的重大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石钟慈创立“样条有限元”,将样条逼近和有限元结合,具有精度高、计算量
少等显著优点,适合我国的中小型机器。此法曾在许多工业部门应用,并引发出大批后继研究,
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80年以来,石钟慈系统研究“非协调元”。这种有限元创自工程界,构造简便,功效高,但由
于光滑型差,理论上难度大,收敛性往往得不到保证。石钟慈关于非协调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取得
了独创性前沿成果,构成了有限元法的重大进展。有关的11篇论文被收录于二位法国科学院院士
J.-L.Lions和Ph.G..Ciarlet主编的“Handbook of Numerical Analysis”Vol.2,1992。

1990年代以来,石钟慈从事多重网格和区域分解方法以及Reissner-Mindlin 板的非自锁有限元
方法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石钟慈发表了九十余篇论文,一本专著,十五本国际会议论文集。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1980,1986),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7),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0) 及华罗庚数学奖
(2003),并于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及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与理论”首席科学家,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专家组
成员。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
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他是我国计算数学领域“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三刊主编,德国“Numerishe Mathematik”、《中国科
学》等国际、国内十余个学术刊物编委。

石钟慈院士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计算数学的
学科带头人。他曾于1981--1983,1985,1994三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多次访问德、法、美、
俄、日等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主持或参与组织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作大会报告,在国内
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基于石钟慈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特别在有限元理论与应用中的
突出成就,决定授予石钟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吴文俊: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希望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18.htm
2006-07-18  

吴文俊,1919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
誉所长,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我既申请过基金,得到过科学基金的很多资助,也做过基金评审专家。”吴文俊院士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时,吴文俊就得到过基金资助,他说:“除了承担过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委甚至还资助过我一台先进的电脑。”

吴文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多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后来由于他主要参
与到“973”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就没有再申请过基金了。然而回忆起自然科学基金对当时中国
数学研究的帮助,吴文俊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不可少的,早
些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们很多工作就做不下去了。”

1988年,吴文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数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他从
拓扑学研究转向机器证明和自动推理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总结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提出
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方法”。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
动证明,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建立的“吴消元法”,成为求解代数方程组最
完整的方法之一。此后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控制论、曲面并接问题、机构设计、化学平
衡、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形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开拓性研究引导了大量后续工作的突破。他
开展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成为由中国数学家开创的研究领域,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高度重视。

吴文俊认为,现在数学研究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数学研究和产业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
切,在软件工程、自动控制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多,这都得益于前些年基础科学的研究。长期以来,
数学领域的研究不容易获得经费支持。基金委成立后,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从此有了一个长期稳
定的支持渠道。可以说,当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救命的基金”。

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是希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
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吴文俊说:“我就通过科学基金的资助,培养了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

吴文俊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学术界联系密切,对科学发展的需求比较敏感,能够与
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这是很难得的。基金委先后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
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等资助模式,这些资助形式都非常及时。说明基金委在不断地探索和改
进资助模式,并且颇有成效。

基金委设立的多种人才类项目,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资助和管理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越来越注重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潜心研究,“这一点很受科技界好评”。

2001年,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得到奖金500万元,其中50万是奖励个人,另外450
万可以由他支配,用于资助他认为必要的研究。他很快拿出100万元,建立“数学与天文丝路基
金”,资助年轻的学者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数学交流的历史,揭示部分东方数学成果如何通过
中国“丝绸之路”传往欧洲的。

在“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的管理上,吴文俊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方式,邀请几
位在数学史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讨论谁应该得到资助,基金怎么分配等问
题,包括我们给申请人提供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自由探索等。这项基金由一位他非常信
任的学者进行管理,并规定这些经费必须用于科研,但不具体限制他们怎么做。“这和基金委
的创新研究群体的管理理念很相似。”

我们既要重视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科学问题,也要支持社会需求提出的问题。研究
新的问题,适应新的学科发展环境,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和管理方法,也是科学基金工作面临的
问题。

“我觉得基金委搞的联合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资助模式,应该坚持和完善。同时我觉得,
基金委应不断探索和加强对交叉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的支持,”吴文俊说,“基础研究要允
许自由探索,宽容失败,这一点科学基金近年来已有很大改进。”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李大潜: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
Date: Tue, 25 Jul 2006 09:19:44 +0800
From: dqli <dqli@fudan.edu.cn>

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
——在数理科学部第三次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报告会上的发言
李大潜

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应该从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全局着眼,大力提倡和推动
以问题(而不是以文献)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在新颖而丰富多彩的客观需求的推动
下,迎接我国应用数学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现代应用数学,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

能应邀参加这次数理科学部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报告会,和大家一起,根据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奋斗目标,根据最近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总结数理科学资助工作的经验和体
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在促进数理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感到
非常高兴。

为了推动我国数理科学的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数理科学研究人才,这些年来,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锐意进取,不断开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金的资助,
在研究课题方面包括了面上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等各个层次;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包括了杰出青年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外籍杰出青年基金及
创新团队建设等多种形式。不仅品种不断增加,而且管理认真到位,取得了突出的成
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很多科学工作者都认为,我们国家在对基础科学的资助
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管理最规范,最能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成效也
是最显著的。

就数学学科来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研究工作的水平
和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飞跃,优秀的年轻数学家迅速成长,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
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2002年国际数学
家大会,成绩是很喜人的。在取得了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中国数学的发展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数学如何才能持
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并迅速跃居世界的前列?相应地,在数学学科方面如何更有效
地开展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数学学科发展
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是我们一大批数学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已有过不少正式或非正
式的议论或讨论,在前不久(2月下旬)召开的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为题的
双清论坛上更是集中讨论了这一个问题。

我们比较一致的共识,一是数学学科应该从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全局着眼,在基金的
资助方面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及明确的导向,除了继续有力支持由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
的好奇心驱动的数学研究之外,还要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而不是以文献)驱动的
应用数学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更大地调动广大数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数
学学科的快速、健康与协调的发展;二是建议今后基金资助应更有效地面向国家的需
求,将一个着重点放在对我国数学发展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但在目前相对薄弱、亟
需大力扶持与促进的工业应用数学领域。当然,这儿所指的工业,并不仅仅包含、甚
至主要不是指传统意义下的工业,而是泛指一切先进的现代产业,包括第一、第二及
第三产业,包括高新科技、金融、保险等等方面,也包括其他一些科技领域如环境、
能源、信息、生命、材料、管理等等。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汇报一下有关的情况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更希望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方
向上为推动数学科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发展应该由什么来驱动呢?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认识数学这门科学的
特点。数学是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下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
观整个数学史,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这样两个明显且互相依存与促进的规律及特点。
首先,正如恩格斯所说:“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们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为对象的。这些资料表现于非常抽
象的形式之中,这一事实只能表面地掩盖它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根源”。这就是说,数
学发展的根本原动力,它的最初的根源,不是来自它的内部,而是来自它的外部,来
自客观实际的需要。但事物还有另外一面,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一旦形成了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不再需要实际需求的刺激,单凭解决数学内部矛
盾这一需求的推动,单凭抽象的数学思维,数学也可以大踏步地向前推进,而且所得
到的结论还可以成功地接受后来实践的检验,充分显示出数学的威力。正如恩格斯所
说:“和所有其他的思维领域一样, 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
就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并且作为某种好似独立的东西,好似从外面来的规律而与之相
对立……。仅仅因为如此,数学才能被一般地应用”。因此,外部需要的驱动和内部
矛盾的驱动对数学的发展来说是比翼齐飞的双翼,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都是必不可
少的。究竟主要采用哪一种驱动的方式来推进研究工作,对一个个人来说,完全可以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是不应该加以干涉的。但对一个国家
来说,对整个数学学科来说,就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就应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求全
面、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就应该有一个通盘的战略的考虑。

整个数学学科的分布,通俗地说,应该像两个同心圆。纯粹数学作为整个数学的核心
和基础,占据着小圆的内部。大圆的外面则是数学外部的广大世界,包括各种其他学
科及各种应用领域和高新技术。而在大、小圆之间则是应用数学活动的广大地盘,其
中有些靠近小圆,属于应用数学基础研究的部分,靠近大圆的部分则是数学与其他学
科的交叉领域或者与应用部门密切协作、面向实际任务的广大应用数学工作,而在这
二者之间的同心圆环上则分布着各种层次、各种风格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

自17世纪微积分发明之后,在很长的时间中,很多数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对他们来说,理论和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随着数学研究愈来愈深入,分
科愈来愈细,理论与应用之间才出现了分离,并最终导致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分
野。我国的现代数学研究,来自西方及日本,是上世纪初才开始的。在很长的一段时
期中,差不多一直集中在纯粹数学的若干领域上。直到1956年国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强调了要加强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及概率统计等偏于应用的学科,应用数学在全国范
围内才慢慢有了一个开始。后来就有了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大辩论,特别是关于“任务带学科”还是“学科带任务”的争
论或辩论。因为当时这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是不折不扣的“路线之
争”,争论是很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主张“任务带学科”的同志们断言,任
务或实际需要中提出的大量问题,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通过解决这些问
题,可以大踏步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甚至促成别开生面的成就。因此,数学工作者要
深入实际,和实际工作者打成一片,并努力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坚决走理论联系实
际的道路。而主张“学科带任务”或本质上主张“学科带任务”的同志们则强调学科
本身的作用,强调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只有充分发展了学科,才能使实际
问题迎刃而解,才能完美地、高水平地解决实际部门提出的种种任务。现在看来,当
时辩论的双方应该说各自手中都有一份真理,但由于要驳倒对方,甚至要将对方的论
点置于死地,不免将自己的论点推向极致,这就陷入了片面性和形而上学,而且随着
辩论的升级,更是愈陷愈深,而手中的真理反而愈来愈少了。

其实,在当年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大辩论的时候,由于政治上的因素,辩论的双方虽然
各执一词,但表面上都还打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旗号,至少并不公开反对数学为生产实
际服务,因此,“任务带学科”派实际上是占了上风的,辩论的结果是大家都自觉不
自觉地向实际方面靠拢。到了文革,一切都要以“典型产品”带动,搞基础理论研究
不仅被视为白专,而且基本上就属于反动的范畴。在这样的政治形势的驱动下,一大
批优秀的数学家,包括华罗庚、苏步青这些当时数学界的泰斗以及吴文俊先生等,都
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生产实际的第一线,也成功地解决了一批重要的生产实际问题。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船体数学放样对造船工业带来的革命,石油勘探与开发能力的
显著提高等等,都包含了我国数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卓越贡献。客观上说,这对过
去主要只有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状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在
队伍、课题及经验积累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也为后来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打下了
一个基础。但把整个数学队伍都向外圆周的方向驱赶,固然改变了以往纯粹数学一支
独秀的不合理分布状况,但却是以严重挫伤、停顿甚至抽空了基础研究为代价的,同
样破坏了学科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新的不合理的分布。其结果,
数学失去了后劲,冲到外圆周附近的队伍也不可能持久地坚持下来,又一次显示了形
而上学的危害。

现在强调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又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任务带学科”,决
不是简单地恢复到过去,更不是粗暴地重搞形而上学,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

首先,应用数学学科的状况已经远远今非昔比。

当年显得迫切的实际需求不少现在已经得到完满的解决,有了相当成熟的方法和理论,
甚至有了成熟的商业软件或硬件。传统工业和经典应用数学的内容,虽然还剩下一些
硬骨头,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但从应用的角度看不少基本上可说是大局已定。我们
中的一些人过去曾“下过海”,面向过实际,也有一些老本钱、老经验,但这些都已
经过去,成为历史了。

但是,应用数学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显出勃勃的生机。随着现代应用数学的飞速发展,
其范围已大大扩大,从以往传统的、数学处理方法相对成熟的领域(如力学、物理、
天文以及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原先非传统的、数学处理相对说来不算成熟的化学、
生物、其他各门自然科学及高新技术领域,甚至进入到经济、金融、保险及很多社会
学领域,深入到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所不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
用,多门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已初见端倪或呼之欲出。数学方法与计算技术的结合已经
形成了一种关键性的、可实现的技术,称为“数学技术”。所有这些,在我们面前展
开了一个缤采纷呈的广大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
浪潮,新兴的科学领域、高新技术及新的应用领域,包括生命、信息、环境、材料、
能源、经济、金融等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课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应用数学的范
围,大都是我们不够熟悉或是很不熟悉的,也不是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加以处理、甚
至还摸不到门道的。但这是现代应用数学向我们提出的迫切需求,推动我们面向这些
不熟悉且非传统的实际需求,从数学建模开始,到相应的分析与计算,到有关的计算
机软、硬件实现,到相关的数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
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回顾一下二战期间,由于高速飞行、核弹设计、火炮控制、
物资调运、密码破译及军事运筹等方面迫切需要的有力推动,数学不仅在其中发挥了
重大的作用,而且带动了一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控制论、运筹学、对策论、密码学、
计算流体力学等)的迅速兴起。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综合国力竞争这一场新的“战争”,
其对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更为深入和迫切,在这新一轮的问题驱动面前,我们有理由
相信,新的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甚至新的应用数学分支将可能应运而生,富有活力
的原始创新也将由此发源。只有抓住这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才能抓住现代应用数学发
展的主流和脉搏,才能在这些新颖而丰富多彩的客观需要的推动下,迎来我国应用数学
的一次跨越式的重大发展。

其次,从我国应用数学及其队伍的实际状况来看,强调“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也
应该是迫在眉睫。

改革开发以来,强调了要加强基础研究,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在评估体系中不恰当
地强调了论文发表的量化指标等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情况和过去相比又发生了重要的逆
转。就应用数学的队伍来说,绝大多数或相当大多数的人向小圆方向靠拢,他们打的是
应用数学的旗号,但不少人和应用基本不搭界,对问题的模型及来龙去脉也不甚了解,
对新兴而丰富多彩的应用需求视而无睹,主要还是靠文献驱动来从事一些第二手的研究,
做的大多只能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工作;一些原来活跃在外圆附近应用第一线的
同志也难以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坚持工作,慢慢退缩回来。整个应用数学的阵地明显向内
收缩,整个数学的布局实际上已经在另一个方向上严重失衡。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而且
很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大力鼓吹数学很有用,而另一方面领导与公众包括我们
自己又很少看到在各行各业中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数学发挥突出作用的事例;一方面我们
说在各个领域中数学发挥了重要或关键的作用,已经或正在从后台走向前台,而另一方
面我们相当多的应用数学工作者却从面向应用的前台缩到了后台,甚至隐身不出;一方
面说要鼓励原始创新,而另一方面应用数学的研究却恰恰远离了最根本也是最丰富的源
泉。这个倾向将使我们难以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坐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
好机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特别是科技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严重注意。

其实,以偏向应用、面向实际为主旨的应用数学,应该理所当然地关注外部世界(包括
其他科学、实际应用)对数学的需求,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充分显示自己的
价值。而恰恰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应用数学有其根本的弱点,不少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
仍停留在文献驱动的状况,不关注、不了解实际应用,不关注、不了解数学模型,也不
关注、不了解其他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对数学的迫切需求,仍习惯并满足于
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割断数学与实际生活、与外部世界的生动活泼
的血肉联系,大大限制了数学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大
抑制了原创性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产生的源头,也造成了我国的应用数学与发达国家
的应用数学之间的明显差距,这已成为目前我国应用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还应该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应用数学的实际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应用数学的发展需要,
我们在新一轮的应用需求面前还处于准备不足的被动状态,但从全球的角度看,总的说
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也很不平衡,我们目前和国际上其他国家还大
体上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而且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一
定要抓紧时间,切实努力,抓住这一跻身国际应用数学最前沿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使
我国的应用数学真正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大发展,并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从全局的角度看,为了振兴我国的应用数学,为了使数学科学对科技的发展、国
家的兴旺和人类的进步真正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必须鼓励、支持一大批优秀的应用数
学工作者,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转移或逐步转移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第一
线上,转向或逐步转向以问题驱动的现代应用数学研究的轨道上来,直面国家建设中的
重大实际需求,直面高新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直面新兴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其中
找到自己的岗位,找到更好发挥自己特长的突破口,找到可以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并大有
发展前途、甚至可以名垂青史的研究领域。这样,我们国家的应用数学才有希望,才能
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我们的数学才能真正为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对整个数学学科的
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鼓舞和促进作用。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也需要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大力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不
仅要看到,对国家来说,大力促进及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对调整与改善我国数
学学科的布局,对我国应用数学的战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看到,对应用数学工作
者本身来说,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是一个值得全身心投入的、学术前途十分
看好的事业,是一个优秀的应用数学家义不容辞且可以大显身手的事业。为此,广大应
用数学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振作精神,奋力开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关注现实世界
的迫切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出色贡献。
同时,应该对那些立志面向应用、全身心投入数学应用的同志给以重视、支持和关心、
鼓励,并根据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特别要看到他们一开始走进陌生领域通常起步艰
难、课题见效的周期往往偏长、成果也不一定能以论文的篇数或杂志的档次来表达等等
特点,在考核及评估等方面恰如其分地提出相应的指标,使他们有一个宽松但又积极进
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要为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构建一些很好的平台,并逐步建立完善
的管理规范。否则,口头上再重视,没有落到实处,还是空的。从发达国家来说,申请
问题驱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课题很容易立项,而且有多种渠道。有了项目,有了经费,
就有了实际上的承认,进展就比较容易顺利。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类研究却似乎成了三
不管的对象,973、863都覆盖不了它,以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或面上项目的
立项仍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既不是纯基础,也不是纯应
用,但却是沟通基础与应用的重要的关键环节。对这类探索性更强、交叉性明显、可能
带来的创新性更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项目,如果只是口头上说重要,但没有一批项目能
坚定、有效、持续、稳定地支持这一类研究,并蔚为风气,是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的。我
们郑重的建议并强烈的期望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和给以切实的支持,
给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提供一个广阔而且坚实的平台。这样做,将是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一个实际而有力的行动,对于整个数学的合理布局及应用数学的战略发展,将
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相信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将在厦门举行
http://algebra.xmu.edu.cn/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
福建 厦门, 厦门大学,2006.10.22-25
http://algebra.xmu.edu.cn/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由厦门大学承办。

会议程序委员会:

主席:席南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委员:代数几何(含交换代数):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代数表示理论:章璞(上海交通大学)

代数数论:秦厚荣(南京大学)

代数群(含量子群):胡峻(北京理工大学)

半群理论:刘仲奎(西北师范大学)

有限群及其表示理论: 方新贵(北京大学)

同调代数: 陈建龙(东南大学)

李代数(含李群): 胡乃红(华东师范大学)

环论:朱胜林(复旦大学)

编码理论(含代数组合):陆佩忠(复旦大学)

矩阵论:胡永建(北京师范大学)

其它方向:席南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席:谭绍滨(厦门大学)

委员:丁南庆(南京大学)

方源(台湾成功大学)

王建磐(华东师范大学)

扶磊(南开大学)

李尚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福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岑嘉评(香港中文大学)

苏育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肖杰(清华大学)

张继平(北京大学)

林亚南(厦门大学)

郭聿琦(西南大学)

游 宏(哈尔滨工业大学)

惠昌常(北京师范大学)

雷天刚(国家基金委)

曾吉文(厦门大学)

樊 恽(华中师范大学)

薛卫民(福建省教育厅、福建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
联系人 席南华
E-mail nanhua@math.ac.cn
通讯地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邮政编码 100080

会务组
联系人 谭绍滨 林亚南 曾吉文
联系电话 0592-2580606 0592-2580636 0592-2580630
传真 0592-2580608
E-mail tans@xmu.edu.cnynlin@xmu.edu.cnjwzeng@xmu.edu.cn
会议E-mail algebra@xmu.edu.cn
通信地址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 361005

========================================================================
代数几何暑期学校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http://www.math.ecnu.edu.cn/agss/

代数几何暑期学校
2006 年 8 月 15 - 30日
http://www.math.ecnu.edu.cn/agss/
(由于报名人数过多,现已提前截至)

目 的: 讲授代数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代数几何与复几何及 数论的关系。
第一周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第二周以介绍代数几何与周边学科分支的交叉渗透及最
新发展为主。
   
授课对象: 对代数几何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如能有 抽象代数、
微分流形、拓扑的基础知识更好。(招收正式学员50人)
   
课程安排: (以讲授先后次序排序)
   
1: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
  肖荫堂教授(哈佛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2: 代数几何基础
陈志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3: 代数曲线
蔡金星教授(北京大学)

4: 代数曲面
谈胜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5: Hodge 理论及其应用
左康教授(德国Mainz大学)

6: 模空间理论
李骏教授(美国Stanford大学,复旦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7: 高维代数簇
陈猛教授(复旦大学)

8: 复几何中的次椭圆分析
黄孝军教授(美国Rutgers大学,武汉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9: 局部类域论和算术代数几何
扶磊教授(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报名事宜: 请下载表格http://www.math.ecnu.edu.cn/agss/hz.doc,将申请表填
妥后Email发回,地址为:ag@math.ecnu.edu.cn 。2006年7月15日报名截止。

学员待遇: 免费提供课程资料及上机环境,正式学员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可享受免
费住宿(研究生公寓,校园内),学习期间伙食费需自理。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经
导师推荐(发送电子邮件至组委会),申请旅费补贴。

授课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老校区)

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红艳 卢家宝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200062)
电 话:021-62233120 传真:021-62238105
Email: ag@math.ecnu.edu.cn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资助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组 织 者: 陈志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zjchen@math.ecnu.edu.cn
谈胜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sltan@math.ecnu.edu.cn
陈 猛 教授(复旦大学)
杨劲根 教授(复旦大学)

附 注: 2006年9月4日到8日,将在复旦大学继续举办一周的“中德复几何暑期
学校”http://homepage.fudan.edu.cn/~mchen/CGsummerschool.htm
9月11日到16日,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德复几何国际会议”
http://wims.math.ecnu.edu.cn/compgeom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9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第一届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将在上海举行
http://life.fudan.edu.cn/ICCSB/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Shanghai, China, July 20-23, 2006
http://life.fudan.edu.cn/ICCSB/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China, July 20-23, 2006

Lead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around the world, will gather at ICCSB '06 for four days of presentations,
poster sessions, workshops, software demonstrations, and 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The purpose of the conference is to address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to provide a general forum for discuss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nd to promote its applications to complex diseases
and drug development.

Typical but not exclusive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Model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
Dynamic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ological systems
Computational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Systems biology and drug development
Inference of gene regulatory and protein signaling network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roteomics for systems biology
Inference of gene interaction networks
Metabolom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networks
Systems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ystems biology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Papers reporting on original researching i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are sought. Papers submitted for review should represent original, previously
unpublished work. A selection of the accepted paper after peer review will be
invited to appear in a special issue of the IEE Proceedings Systems Biology
devoted to ICCSB 2006.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is
sponsored by Fudan University, CAS-MPG Partner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SIB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co-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
数学系介绍: 郑州大学数学系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郑州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郑州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创建之初,师资力
量由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调入的教师组成,经过40多年的建设,
现在成为河南省培养数学理论人才和理科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郑州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3年获得硕士授予
权,1999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基础数学和计算数学是河南省的重
点学科。

郑州大学数学系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
在读的5人,博士生导师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7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
11人次在全国和省一些重要学会兼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已先后承担国
家攀登计划子项目,“973”项目“非线性科学”的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项;人事部回国留学基金、霍英东科研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
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
自然科学论文奖等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0多项。在孤立子与可积系统、组合数学与最优
化、有限元、偏微分方程、控制论、代数与几何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取得
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英文期刊“J. Part. Diff. Equa. (偏微分方程)”编辑部设在郑州大学数学系,该期
刊已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

郑州大学数学系一贯重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1997年获国家第一届教
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高等数学、数学分析
是省级优秀课程。李梦如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名师称号,他也为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
委员会的成员。近年来本科生的考研率超过30%,硕士生的考博率超过60%,本科生毕
业就业的签约率接近100%。

在教育部行动计划基金、河南省重点学科基金、郑州大学投入基金及自筹基金的支持
下郑州大学数学系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两个
(现有160个座位),微机室5个(拥有微机260台),博士生学习室3个,每人一台电脑,
并可上网,硕士生学习室和微机室3个,系资料室拥有中外文藏书2.87万册,外文期刊
累计536种,共4.8万册,中文期刊累计242种,共2万册。

郑州大学数学系虚心向兄弟院系学习,决心创造更大的辉煌。欢迎博士、硕士来郑州
大学数学系工作。

网址: http://www2.zzu.edu.cn/math/


========================================================================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From: "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amss.ac.cn>
Date: Fri, 14 Jul 2006 10:21:29 +0800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Description:
Sponsor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AMS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is a quarterly journal to publish high-quality original and innovative
papers on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science, as well as insightful survey papers.

It aims to encourag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and cultivate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themes that arise in natural, artificial, and social systems. It
covers related complexity issues that have been placed at the forefront of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such
as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telligent and control systems,
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bioinformatics,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etc. Complex systems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

All related original contributions with rigorous justifications and timely
expository papers are welcome.

Editorial Board:
Editor-in Chief: Lei Gu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Managing Editors:
Xiao-Shan Gao(China)
Shouyang Wang(China)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Han-Fu Chen (China); Siwei Cheng (China); Ru-Wei Dai (China); Yu-Chi Ho
(USA); John H. Holland (USA); Hidenori Kimura (Japan); Jinghai Li (China);
Jian Song (China); Tzyh-Jong Tarn (USA)

Editorial Board:
Xiuli Chao (USA); Guanrong Chen (HK, China); Yu Chen (China); Daizhan Cheng
(China); Jianqing Fan (USA); Shu-Cherng Fang (USA); Xiao-Shan Gao (China);
Lei Guo (China); Jing Han (China); Deepak Kapur (USA); Thomas B. Kepler
(USA); Kyoichi Kijima (Japan); Jinhu Lü (China); Y. Nakamori (Japan); D.
Eric Smith (USA); Mark W. Spong (USA); Le Yi Wang (USA); Shouyang Wang
(China); Jyrki Wallenius (Finland); Huimin Xie (China); Chaoping Xing
(Singapore); Ningning Yan (China); Xin Yao (UK); Gang George Yin (USA);
Jingyuan Yu (China); Jian Zhang (UK); Kemin Zhou (USA); Guo-Hua Zou (China)

Manuscript Submission: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in PDF or Postscript
formats by electronic mail to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jssc@amss.ac.c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http://www.springer.com/sgw/cda/frontpage/0,11855,4-40521-70-50718126-
0,00.html?changeHeader=true

Contact:
The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5 Zhongguancundonglu, Beijing 100080
P. R. China
www.sysmath.com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1 and 2(2006)
From: "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amss.ac.cn>
Date: Fri, 14 Jul 2006 10:21:29 +0800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1(2006)

Content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ume 19, Issue 1, March 2006

Edit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by: Springer Boston
ISSN: 1009-6124 (Paper) 1559-7067 (Online)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Study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p. 1 - 8)
John H. Holland

Optimal Starting Price for Ebay-Like Online Auctions (pp. 9 - 21)
Hai Yu, Shouyang Wang, Chuangyin Dang

Identification Error Bounds and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for Systems with
Structural Uncertainties (pp. 22 - 35)
Gang George Yin, Shaobai Kan, Le Yi Wang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Queues with State-Dependent
Vacations I: G/M(n)/1/K (36 - 53)
Xiuli Chao and Ayyar Rahman

Soft Control on Collective Behavior of a Group of Autonomous
Agents By a Shill Agent (54 - 62)
Jing Han, Ming Li, Lei Guo

Aggregation of Fuzzy Opinions Under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Similarity and Distance (63 - 71)
Chengguo Lu, Jibin Lan, Zhongxing Wang

The Existence of Orbits Connecting Critical Point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epending on a Parameter (72 - 75)
Shuxiang Yu

A Dynamic Approach to Calculate Shadow Prices of Water Resources
for Nine Major Rivers in China (76 - 87)
Jing He, Xikang Chen, Yong Shi

The Rank and Coexponent of a Finite P-Group (88 - 92)
Yujie Ma

D-B-Preinvex Type Mappings (93 - 100)
Jianwen Peng, Xinmin Yang, Weidong Rong

Semi On-Line Scheduling Problem for Maximizing the Minimum
Machine Completion Time on Two Uniform Machines (101 - 107)
Runzi Luo, Shijie Sun, Wenping Huang

A Note on the Right Spread Order Associated with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s (108 - 113)
Xiaohu LI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Endemic States for the Age-Structured Seir
Epidemic Model (114 - 127)
Xuezhi LI and Jing CHE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ree Elementary Cellular Automata (128 - 136)
Zhisong Jiang

Ultimate Stability of a Type of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with
Delay Dependent Parameters (137 - 144)
Jianquan Li and Zhien Ma

Content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2(2006)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Volume 19, Issue 2, June 2006

Edit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by: Springer Boston
ISSN: 1009-6124 (Paper) 1559-7067 (Online)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Stability of N-Dimensional 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Delays and
Application to Synchronization (pp. 149 - 156)
Weihua Deng, Jinhu Lü, Changpin Li

Design Methodology of Networked Software Evolution Growth Based on
Software Patterns (pp. 157 - 181)
Keqing He, Rong Peng, Jing Liu, Fei He, Peng Liang, Bing Li

Testing for Long Memory in the Asia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pp. 182 - 190)
Abdol S. Soofi, Shouyang Wang, Yuqin Zhang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Queues with State-Dependent
Vacations II: M(n)/G/1/K (pp. 191 - 210)
Xiuli Chao and Ayyar Rahman

Extended Casimir Approach to Controlled Hamiltonian Systems (pp. 211 - 218)
Yuqian Guo and Daizhan Cheng

Solution Classification for the Nonperspective-Three-Point Problem (pp. 219 - 226)
Jianliang Tang and Wensheng Chen

Matter-Element Modeling of Parallel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about Extension
PID Control System (pp. 227 - 235)
Rongde Lu and Zonghai Chen

Quadratic Admissible Estimate of Covariance in Pseudo-Elliptical Contoured
Distribution (pp. 236 - 255)
Hengjian Cui and Xiuhong Gao

Implicitiza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Rational Parametric Equations (pp. 256 - 265)
Guangwei Li

A Simple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Orthogonal Arrays By the Kronecker Sum (pp. 266 - 273)
Yingshan Zhang, Weiguo Li, Shisong Mao, Zhongguo Zheng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for Mimo Nonlinear Systems with Exogenous Signals (pp. 274 - 287)
Ying Zhou and Yuqiang Wu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Dependent PRP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s (pp. 288 - 296)
Shujun Lian, Changyu Wang, Lixia Cao

For submission and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Journal
website at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or email to jssc@amss.ac.cn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Lei Guo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lguo@amss.ac.cn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Date: Mon, 31 Jul 2006 01:08:22 -0500
From: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jcms@math.wisc.edu>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s can be found in www.math.wisc.edu/~jcms
full articles will be available at www.intlpress.com/CMS

Giuseppe Toscani
Kinetic models of opinion formation

Dann Crommelin and Eric Vanden-Eijnden
Reconstruction of diffusions using spectral data from timeseries

Christophe Berthon and Frederic Coquel
Multiple solutions for compressible turbulent flow models

Anders Szepessy and Markos Katsoulakis
Stochastic hydrodynamical limits of particle systems

Tamara Grava and Feiran Tian
Large parameter behavior of equilibrium measures

Andreas Ratz and Axel Voigt
PDEs on surfaces - a diffuse interface approach

M. Herty, C. Kirchner and S. Moutari
Multi-class traffic models on road networks

Daniel Hodyss and Terrence R. Nathan
Instability of variable media to long waves with odd dispersion relations

Ingenuin Gasser and Herbert Steinruck
On the existence of transient solutions of a tunnel fire model

N. Ben Abdallah, F. Mehats and C. Negulescu
Adiabatic quantum-fluid transport models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8-26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8月26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各大奖项揭晓
马志明院士当选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
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
多项与数学相关的成果通过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
中国队再获国际数学奥赛团体总分第一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开营
数值分析与优化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图像压缩与图像处理国际研讨会将在福州召开
数学系介绍: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各大奖项揭晓
http://online.amss.ac.cn/balanceAip/MyOffice/?541589260101318
摘自《科学时报》2006年8月22日
记者:王丹红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马德里召开

菲尔茨奖、高斯奖和奈望林纳奖各有得主

菲尔茨奖获得者: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安德烈.欧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

   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数学家温德林.沃纳(Wendelin Werner)


奈望林纳奖获得者:

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乔恩.克莱伯格(Jon Kleinberg)

高斯奖获得者:

日本数学家伊藤清(Ito Kiyoshi)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王丹红)

据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6)新闻办公室供本报消息,8月22日,在西班牙
首都马德里举行的ICM2006开幕式上,包括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在内的4位数学家
荣获菲尔茨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数学家荣获奈望林纳奖,90岁的日本数学家荣获
首届高斯奖。

菲尔茨奖1932年在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设立,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茨的
名字命名,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设立这种标准的原因在于鼓励
面向未来的努力,该奖项主要奖励系统(团队)的工作,而不是单个独立的成就。
菲尔茨奖1936年首次颁奖,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每人可获得一枚
纯金制成的奖章和一笔奖金。奖章上刻有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头像,并用拉丁文
镌刻“超越人类极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获奖者由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执委会选
定的8人评委会评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1983年,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
授荣获菲尔茨奖,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华人。

菲尔茨奖是国际数学界最重要的奖项,评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获奖者的姓
名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前必须保密;受奖者人由一组匿名的委员评选,委员们
宣誓在正式的开幕式宣布他们的决定前保守秘密;在正式公布前数周,获奖者会被
分别告知消息,但他们并不知道其他的获奖者名单。

从1982年开始,奈望林纳奖4年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以奖励在信息学领域
(比如计算机科学、程序语言、代数分析)最杰出的数学成就。金制奖章上刻着拉尔
夫.奈望林纳等的头像。1950年,奈望林纳成为第一位将计算机的使用引入芬兰的数
学家。

高斯奖由德国数学联盟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授予,由德国数学联盟管理。奖项包括
一枚勋章和一笔奖金(目前金额为15万欧元)。奖金来源于1998年在柏林举办的国
际数学家大会的节余。在马德里举行的2006年度国际数学家大会将首次颁发此奖。

菲尔茨奖、高斯奖和奈望林纳奖获奖者简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 安德烈.欧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

颁奖词:“因为他在联系概率论、代数表示论和代数几何学方面的贡献。”

Andrei Okounkov的工作揭示了数学中两个不相关领域间的深刻联系,为物理学中新
出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想。虽然他的工作因涉及众多领域而很难划分,但两个
清晰的理论是使用了随机的观念和代数表示论中的经典思想。这种结合被证明是解决
代数几何和统计力学中新出现问题的有力工具。

Andrei Okounkov1969年出生于莫斯科,1995年获得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博士学位,现
在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同时在俄罗斯科学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芝加哥
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职位。他曾于2000年获得斯隆研究奖,2001年获得帕克
基金奖,2004年获得欧洲数学会奖。

俄罗斯数学家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

颁奖词:“因为他在几何学以及对瑞奇流中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

在热爱科学的公众中,佩雷尔曼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2002~2003年间,他在瑞奇流方程
和奇异点方面的研究打破僵局,他的结果为解决拓扑学中两个重要的问题——庞加莱猜
想和瑟思顿的几何化猜想提供了方法。2006年夏天,数学界仍然在检查他的工作是否完
全正确,两个猜想是否被证明。在经过3年严格的审查后,顶级专家们没有发现他的工作
有任何严重的问题。

佩雷尔曼1966年出生于前苏联。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20世纪90年代,
他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包括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米勒访问学者。他曾在斯特洛夫
研究所做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员。1994年,他应邀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报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 陶哲轩(Terence Tao)

颁奖词:“因为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谐波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的贡献。”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超人,他杰出的工作影响了数学的几个领域。他结合纯粹工具
的力量,像非凡的天才一样提出新观点,其自然而然的见解让其他数学家惊叹:“为什
么其他人之前没有看到?”他的兴趣横越数学领域,包括谐波分析、非线型偏微分方程
和组合论。

陶哲轩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199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
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他曾获得斯隆研究奖、帕克基金奖和克莱数学研究所奖。
在31岁时,他已经和30多位合作者共同发表了80多篇论文。

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数学家 温德林.沃纳(Wendelin Werner)

颁奖词:“因为他对发展随机共形映射、布朗运动二维空间的几何学以及共形场理论的贡献。”

温德林?沃纳和合作者代表了最近一段时间里数学和物理学间最富成效和最激动人心的合作。
沃纳的研究发展了一个新的基本概念以认识物质系统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以前未曾意识到
的新几何学见解。这些理论思想对数学和物理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温德林?沃纳是1968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国人。1993年,他获得巴黎VI大学的博士学位。从
1997年开始,他是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数学教授。从2001年至2006年,他在法国高等师范学
院有了第二份兼职工作。他曾于1998年获得罗洛 戴维森奖,2000年获得欧洲数学会奖,
2001年获得费曼奖,2003年获得雅克?赫尔布兰德奖,2005年获得波里亚奖。

日本数学家 伊藤清(Ito Kiyoshi)

在2006年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届高斯奖授予今年90岁的日本数学家伊藤清,因为
“毫无疑问,他的工作与每天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常一个微不足道、不可预测的机
会决定一个骰子是否进入轮盘赌的洞里。当然,不可预测的因素是无法预测的,然而可
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作决定。比如,在赌博机上3次投掷一个骰子时得到3个6的机会,
但在你想实现这个愿望之前你早已输光了”。

伊藤清研究的就是这样的“机会”,然而,这种“机会”是如此的狂野又纯粹。与投掷
骰子时可能性限制在均衡的分散中不同的是,“离散”事件的机会时刻撞击每天的生活,
原型例子就是布朗运动。小小的花粉或尘埃颗粒是一种不确定的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得
出这种运动是由它们与水分子的碰撞而形成的。

对这种运动进行描述的数学模型被称为“随机过程”。随机的力量让分子盲目而没有记
忆地运动,这意味着它们不关心所推动的粒子的具体位置,也不记得自己最后一次的碰撞。

伊藤清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控制随机粒子的运动途径。他发展出一
个全新的数学形式体系——随机分析,让数学家们能够用随机偏微分方程来表示随机的
组合和其决定的力量。如今,伊藤清的理论已经应用到股票分析、生态系统中人群数量
的测算以及复杂生物学的测算之中。随机分析成为数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富有成果的分
支,并对“技术、商业和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乔恩.克莱伯格(Jon Kleinberg)

乔恩?克莱伯格的工作为重要的实际问题带来了深刻的理论见解,它们已成为认识和管
理今天日益增多的网络世界的核心。从网络分析和线路安排、数据挖掘到几何比较和蛋
白质结构的分析,他的工作横跨多个领域。除了对研究的基础性的贡献外,他还深入思
考技术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
马志明院士当选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席
http://online.amss.ac.cn/balanceAip/MyOffice/?541589260101318

近日,中国科学院数学 系统科学研究院马志明院士当选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副主
席,任期四年(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新一届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主席是
László Lovász (匈牙利),执委会秘书长Martin Gr?tschel (德国),执委会副主席马志明
院士和Claudio Procesi (意大利),执委会委员六名分别是M. Salah Baouendi (美国),
Manuel de León (西班牙), Ragni Piene (挪威), Cheryl E. Praeger (澳大利亚) ,
Victor A. Vassiliev (俄国) , Marcelo Viana (巴西)。

========================================================================
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公示
http://www.nsfc.gov.cn/nsfc/desk ... mp;moduleid=407.htm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试行办法》
的有关规定,现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科学部专业评审组确定的2006年度国家杰出
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
月内(8月14日--9月14日)为异议期。

与数学相关的人员有:

陈大岳 男 博士 教授 马氏过程 北京大学

邱瑞锋 男 博士 教授 低维流形 大连理工大学

陈猛 男 博士 教授 代数几何 复旦大学

庾建设 男 博士 教授 泛函微分方程 广州大学

朱长江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 华中师范大学

黄云清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湘潭大学

乔建永 男 博士 教授 复动力系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多项与数学相关的成果通过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
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cpzr.htm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初评通过项目已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网站”
和“科学技术部网站”上公布,详见http://www.nosta.gov.cn/dongtai/2006cpzr.htm

与数学相关的成果有:

非线性优化的计算方法和理论
袁亚湘 戴彧虹
北京市

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
程耿东 郭 旭 顾元宪
辽宁省

单核C*-代数的分类
林华新
上海市

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
王小云 于红波
教育部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胡海岩 王在华 金栋平
教育部

面向C4ISR智能化的因素神经网络理论与智能计算研究
刘增良 刘有才 汪培庄 李 未 贾利民
总装备部

========================================================================
中国队再获国际数学奥赛团体总分第一
(转自《新华网》,连国辉)

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6年7月17日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落下帷幕。
中国队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以总分214分(满分252)再次获得团体总分第
一名。俄罗斯队和韩国队分别以174分和170分获第二和第三名。

在本届比赛中,所有参赛队共有42人获得金牌,93人获银牌,99人获铜牌。中国队以
超过第二名40分的较大优势获得总分第一名。

90个国家和地区的498名选手参加了本届赛事。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也派队参加了
比赛,分别获得1金3银2铜和1金5银的较好成绩。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是为全球高中学生举办的
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3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
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开营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8日第2版
http://www.mcm.edu.cn/

  本报北京8月7日讯(记者 黄文)“教材出版业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铁
路大提速下的京沪线列车调度”,“旅游需求的预测、预报”,这三个国民经济发展
中急需解决又有很大难度的问题,是今天在京开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讨论
的主题。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数学建模高手及他们
的指导教师100余人,分别就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出论文,届时提交给有关部
门供其参考。

  今年正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5年之际,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
机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继2001年三峡夏令营之后,
举办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本次活动由北京化工大学承办。

========================================================================
数值分析与优化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http://lsec.cc.ac.cn/~yyx/conf2006.ht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dedicated to M.J.D. Powell's 70th Birthday
(Beijing, Sept 25-28, 2006)

2006年数值分析和优化国际会议
(北京,2006年9月25日-28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
工程计算研究所,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于2006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
“2006年数值分析和优化国际会议”。 本次会议是为庆祝著名优化专家,英国剑桥大学
的M.J.D. Powell七十华诞而举行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会议将邀请一批在国际上非
常著名的优化和计算数学专家作报告。大会特邀报告人包括:

H. Brunner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Cananda)
M. Buhmann (University of Giessen, Germany)
R. Byr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USA)
T. Colema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A.R. Conn (IBM Watson Research Center, USA)
M. Fukushima (Kyoto University, Japan)
J.-C. Gilbert (INRIA, France)
D. Goldfarb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N. Gould (Reutherford Appleton Lab, UK)
A. Iserl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F. Jarre (University of Duesseldorf, Germany)
J.M. Martinez (State University of Campinas, Brazil)
M. Overton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M.J.D. Powel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L.Q. Qi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Hong Kong)
K.Schittkowski (University of Bayereuth, Germany)
D. Shanno (Rutgers University, USA)
T. Steihaug (University of Bergen, Norway)
R. Tapia (Rice University, USA)
Ph. Toint (University of Namur, Belgium)
M. Todd (Cornell University, USA)
H. Wolkowitz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Y.Y. Ye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此次会议限制规模100人(其中境外50人,境内50人),仅接受少量投稿报告,感兴趣
参加会议的同志请与会议秘书张文琼女士联系(zwq@lsec.cc.ac.cn)。请到会议网址
http://lsec.cc.ac.cn/~yyx/conf2006.html 填写会议注册表交给张文琼。会议利用
基金委的资助,对境内代表给予注册费减免一半,对确有困难的代表可减免三分之二。

========================================================================
图像压缩与图像处理国际研讨会将在福州召开
Date: Mon, 14 Aug 2006 14:48:38 +0100
From: "LAI, Choi-Hong" <C.H.Lai@gre.ac.uk>

图像压缩与图像处理国际研讨会
2006.12.17-19
http://cmcs.fzu.edu.cn/

主办单位
福州-格林威治应用计算研发中心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受
到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学等各领域专家的关注和研究。为加强沟通与交
流,中国福建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州-格林威治应用计算研发中心将
于2006年12月17日至19日主办图像压缩与图像处理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为不同领域的专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会议主题涵盖图像处理
的各个方面,包括图像压缩,图像去噪,并行处理和工业应用等。研讨会将安排来
自研究机构和工业应用的特邀报告和研究人员的简短发言。会后将邀请部分优秀论
文作者扩写论文并发表于
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社出版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Mathematics》及
英国Multi-Science出版社出版的杂志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图像和视频编码技术
2. 图像预处理技术
3. 图像和视频中的对象识别
4. 图像处理的并行和分布算法
5. 分形、小波与图像压缩
6. PDE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7. 图像处理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会议特邀报告:
1. 高文教授 北京大学
2. Dr. Sean He (何祥健博士) 悉尼科技大学
3. Steve Law 香港美亚智库科技有限公司
4. Tom Hintz 教授 悉尼科技大學

组织委员会成员:
陈国龙教授 福州大学科技处处长
王晓东教授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
厉才康教授 (组委会主席)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计算与数学学院教授
福州大学兼职教授
福州大学福州-格林威治应用计算研发中心联席主任
王美清教授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福州-格林威治应用计算研发中心联席主任
徐荣聪副教授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余轮教授 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
叶东毅教授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

会议网址:http://cmcs.fzu.edu.cn/

重要日期:
论文截稿时间: 2006.10.15
稿件录用通知时间: 2006.11.15
会议注册截止时间: 2006.11.30
会议报到时间: 2006.12.16

联系人:
王美清教授 BSc, PhD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中国福建350002
电话:+86 13599409566, +86 591 83717689
电邮: mqwang@fzu.edu.cn

厉才康教授 BSc, PhD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 Maritime Greenwich Campus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Old 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 London SE10 9LS, U K
电话: +44 20 8331 8712
传真: +44 20 8331 8665
电邮: C.H.Lai@gre.ac.uk

========================================================================
数学系介绍: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是由原长沙铁道学院科研所、数力系数学教研室、
原中南工业大学数软系和原湖南医科大学数学教研室于2002年合并组建。现有教职工
1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2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44人。陈希孺、马志明、
严加安、李邦河、丁夏畦和林群等6名中科院院士在学院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此
外,还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我院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数学博士
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有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类全部5个硕士点以及
1个经济学类的数量经济学硕士点和一个统计学硕士点。在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
骨架过程、现代拓扑奇点理论、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现代数论与代数、医用统计、
小波理论及其应用、数值计算、算法分析、铁路运输与管理、智能控制等研究方面,
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实力。

学院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优势,瞄准学科和现代
科学技术前沿,形成了一批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展开前瞻性、综合性、交叉性、
边缘性研究,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我
国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为首的学科群体,在概率论研究领域的某些成果居国际领先
水平。曾获两项Rollo Davidson奖(1978年获得者侯振挺教授、1987年获得者邹捷中
教授),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湖南光召科技奖和十多项
省部级科研奖励。

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共培养了博士28名,硕士186名,
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如陈木法博士(与北师大严士健教授联合
培养)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邹捷中博士因其突出的成果而获得1987年度国际
戴维逊奖,陈学荣博士在证券投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现为湘财证券公司董事长。

研究人员学术思想活跃,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国际著名数学家Kendall、Williams、Dynkin、
Watanabe、钟开莱、Ikeda、Neuts等先后来本学科点访问和讲学。1999年还成功地在长沙
举办了“马氏过程与受控马氏链”国际会议。学院研究人员先后去英、法、德、丹麦、
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波、日本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国内外许多院校有
长期合作关系。

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全院教职工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力争将数学学院办成国内一
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明显学科优势和
应用特色的学院。

网址: http://math.csu.edu.cn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Date: Mon, 31 Jul 2006 01:08:22 -0500
From: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jcms@math.wisc.edu>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s can be found in www.math.wisc.edu/~jcms
full articles will be available at www.intlpress.com/CMS

Giuseppe Toscani
Kinetic models of opinion formation

Dann Crommelin and Eric Vanden-Eijnden
Reconstruction of diffusions using spectral data from timeseries

Christophe Berthon and Frederic Coquel
Multiple solutions for compressible turbulent flow models

Anders Szepessy and Markos Katsoulakis
Stochastic hydrodynamical limits of particle systems

Tamara Grava and Feiran Tian
Large parameter behavior of equilibrium measures

Andreas Ratz and Axel Voigt
PDEs on surfaces - a diffuse interface approach

M. Herty, C. Kirchner and S. Moutari
Multi-class traffic models on road networks

Daniel Hodyss and Terrence R. Nathan
Instability of variable media to long waves with odd dispersion relations

Ingenuin Gasser and Herbert Steinruck
On the existence of transient solutions of a tunnel fire model

N. Ben Abdallah, F. Mehats and C. Negulescu
Adiabatic quantum-fluid transport models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9月9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中国计算数学学会被ICIAM接受为正式成员
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将在瑞士苏黎世召开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仪式在南京举行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非规则网格上的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
应用调和分析-逼近与计算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
第二届矩阵分析与应用国际会议将在美国举行
招聘信息:挪威模拟研究实验室招收研究助理
数学系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28, No.1, 2006)

========================================================================
中国计算数学学会被ICIAM接受为正式成员
Date: Tue, 5 Sep 2006 09:00:17 +0800 (CST)
From: "=?gb2312?B?c2hpIHpob25nLWNp?=" <shi@lsec.cc.ac.cn>

The CSCM has been admitted recently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CIAM) as a full member of this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w China has three members in this organization:
CSIAM (China 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CMS (Chinese Society of Mathematics) ,
CSCM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The next ICIAM Congress will be held in Zurich, Switzerland, July 16-20, 2007.

Quotation from the letter of Prof. Ian Slaon, the President of ICIAM,
dated on Sept 1, to Prof. Zhong-Ci Shi, the President of CSCM:

Dear Zhong-Ci,

I write to bring you good news: the ballot for the admitting the CSCM as a
full member of ICIAM is now complete, the result being a uninamous vote
for the admission of CSCM.

Now that the vote is complete the admission takes effect immediately.
This letter is therefore a message of welcome to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Comutational Mathematics. We look forward to having you or another
representative of CSCM take part in future ICIAM deliberations.

========================================================================
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将在瑞士苏黎世召开
www.iciam07.ch

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
(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瑞士苏黎世, 2007年7月16-20日
www.iciam07.ch

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将于2007年7月16-20日在瑞士苏黎世召开,大会的
学术活动主要有:
Minisymposia
Industry Days
GAMM Annual Meeting 2007
Embedded Meetings of CSIAM, ESMTB, and UMALCA
AWM/EWM, Euler, and Public Lectures

Invited speakers:
Grgéoire Allaire Palaiseau, France
Frank Allgoewer Stuttgart, Germany
Luis A. Caffarelli Austin, USA
Emmanuel J. Candès Pasadena, USA
Claudio Canuto Torino, Italy
Margaret Cheney Troy, USA
Albert Cohen Paris, France
Weinan E Princeton, USA
Herbert Edelsbrunner Durham, USA
Nicole EI Karoui Palaiseau, France
Michel Fortin Québec, Canada
Roland Glowinski Houston, USA
Hitoshi Ishii Tokyo, Japan
Barbara Lee Keyfitz Toronto, Canada
Tatsien Li Shanghai, China
José-Mario Martínez Campinas, Brasil
Arkadi Nemirovski Haifa, Israel
Felix Otto Bonn, Germany
William R. Pulleyblank Yorktown Heights, USA
Christof Schütte Berlin, Germany
Andrew Stuart Coventry, United Kingdom
Michael J. Todd Ithaca, USA
Eva Tardos Ithaca, USA
Ichiro Tsuda Sapporo, Japan
Gunther Uhlmann Washington, USA
Jinchao Xu University Park, USA

在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的嵌入会议中,将有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
的嵌入会议--工业与应用数学在中国。

关于包括在线注册,摘要提交,和有关截止期的详细情况可见大会网站:
www.iciam07.ch

截至期信息:
2006年8月31日 Deadline for minisymposia proposals
2006年9月12日 Deadline for abstracts submission
2007年1月15日 Deadline for early-bird registration
2007年6月30日 Registration deadline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仪式在南京举行
摘自<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http://csiam.edu.cn/

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
学会第九届年会暨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仪式》于2006年8月14日—18日在南
京国际会议中心和南京理工大学举行。大会开幕式由CSIAM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主持,CSIAM理事长、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作了重要的讲话。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下届主席Rolf Jeltsch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
复铭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出席会议的还有CSIAM的
副理事长、秘书长和80余位理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数学界代表。

会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向与会代表做了关于“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
奖评奖过程”的汇报,并宣布了获奖人员名单。北京应用物理和计算数学所周毓麟院士获
得了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和中科院计算所石钟慈院士
双双获得了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会议中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二位著名数学家(包括两位获奖人员)在大会上作学术报
告(见附件二),还有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三十位工业与应用数学工作者做
了分组学术报告。会议的闭幕式由CSIAM副理事长袁亚湘主持,与会者一致认为本届年会
的学术水平代表了中国应用数学的最高水平.

这次年会得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
助,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华新闻网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这次
会议进行了报道。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2006年8月20

特邀大会报告人及题目:
1. Rolf Jeltsch教授( ETH, Zurich, Switzereland )
题目:ICIAM07介绍
2. Rolf Jeltsch教授( ETH, Zurich, Switzereland )
题目:Finite volume method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intrinsic constraints
3.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者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院士
题目: 弹性波的有限元和非协调元方法
4.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者 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
题目: 金融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方法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斌教授
题目:A Semi-implicit Scheme with exact quadratic conservation for solving
baroclinic equations of atmospheric with hydrostatic balance
6. 复旦大学吴宗敏教授
题目:径向基函数,径向基函数逼近与无网格微分方程数值解
7.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马志明院士
题目:Markov chain methods in ranking Webpages and Websites
8. 北京大学姜明教授
题目:图象与信号处理中的数学问题
9. 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测井公司陈国华总工程师
题目:石油开采和勘探中的数学问题
10.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高小山教授
题目:Mechanized Methods fo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1.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金石教授
题目:波的理论和计算
12. 香港科技大学王筱平教授
题目:Numerical modeling of magnetic multi-layers and spin transfer
13.复旦大学曾璇教授
题目:纳米级芯片系统设计和制造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
 楼主| 发表于 2006-9-15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在15世纪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门科学它没有被注入数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不
能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2006年5月3-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题为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
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
授,和两位菲尔兹奖得主,Alain Connes教授(1982年获奖) 和 Efim Zelmanov教
授(1994年获奖), 将参加会议。

尽管两位菲尔兹讲得主的工作属于基础数学范畴,但是Alain Connes教授的工作在理
论物理中有很大的用处,而Efim Zelmanov教授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工作再一次表明
一些现代数学的美之间源于包括密码学在内的应用领域。

Avner Friedman教授的工作属于应用数学。他将讲述生物和医学给数学带来的新的
挑战,其中包括破解基因密码,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预测传染病甚至肿瘤形成发
展方式。数学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工智能带给数学的挑战同样引人瞩目。西班牙数学家Luis Ma. Laita de la Rica教
授将介绍机器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奥地利数学家Walter Schachermayer教授
将介绍金融数学。会议上还安排了非数学家的报告。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Jordi
Bascompte教授将讲解数学如何可以帮助人们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而他的同胞
Amable Li?án教授将介绍如何设计能更有效地燃烧的发动机。

来自法国著名CNRS高等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数学家Jean Pierre Bourguignon将最后一个做报告。

========================================================================
非规则网格上的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
Date: Mon, 04 Sep 2006 08:57:20 +0800
From: shen_zhijun@iapcm.ac.cn

非规则网格上的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6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实验室召开了关
于“非规则网格上的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的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由计算物理
实验室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中的自适应网格方法研究》
课题组联合举办。主要目的是:基于近年来在自适应网格领域取得的许多重要进展以
及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通过学术和工作交流,促进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的结合,推
进学科的发展。

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沈隆钧研究员主持开幕式。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中科院
的孙家昶研究员简要介绍了自适应网格方法在各个计算领域的重要性。研讨会期间,活
跃在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如许进超(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汤涛(香港浸会大学),
Weizhang Huang(美国堪萨斯大学), Xiaochuan Cai(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Xiaoping Wang(香港科技大学),张平文(北京大学),袁光伟(北京应用物理与
计算数学所),张林波(中科院),汤华中(北京大学),李若(北京大学),
李会元(中科院软件所)等应邀报告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结束后,计算物理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光伟研究员代表实验室致词。他对各位专家所作的精彩报告
表示感谢,并对一些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自适应网格方法的发展方向应该
与物理方程或物理方程的解密切相关,自适应方法不仅适用于网格,也涉及很多的算
法。在辐射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的研究中,自适应网格和算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和好评。会期正值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与
各高校放假期间,但每天与会的所内外青年科研工作者仍然有60-70余人。大家普遍认
为,报告的内容包括了许多自适应算法领域内的前沿和进展,听后令人受益很大。会
议的组织形式小而精,非常务实,希望今后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

沈智军
计算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2006年9月2日

========================================================================
应用调和分析-逼近与计算国际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2006年6月23日 (数学所供稿)

应用调和分析-逼近与计算国际会议于2006年6月17日至2006年6月21日在北京顺利
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主办,
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会议的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师
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大会科学委
员会主席由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和陆善镇教授共同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由
许跃生研究员担任。

会议的主题包括:经典调和分析、小波分析、偏微分方程与积分方程的理论与数值
分析、不适定问题与反问题、逼近论、神经网络、优化、学习理论、信号与图像处
理,以及上述学科的应用与计算。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上述相关学科的交叉,为数学
家与工程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及讨论前沿性与挑战性问题的机会,
为我国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与国际一流专家交流的平台。

参加本次会议的人员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西班牙,澳大利亚,
挪威,印度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一百六十人,其中
包括三十一位国外学者和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Norden Huang(黄锷), 澳大利
亚科学院院士、国际SIAM联合会主席 Ian Sloan, 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波兰
科学院外籍院士Tadeusz Iwaniec等多位著名学者与会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大会期间有六位著名学者到研究生院与研究生座谈,介绍当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

========================================================================
第二届矩阵分析与应用国际会议将在美国举行
Date: Sat, 2 Sep 2006 12:00:25 +0800 (CST)
From: "=?gb2312?B?Ynp6?=" <bzz@lsec.cc.ac.c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Fort Lauderdale, Florida, USA
December 15-16, 2006
http://undergrad.nova.edu/mst/matrix/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will be
held at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Fort Lauderdale, Florida, USA,
December 15-16, 2006.

The aim of this mathematical meeting is to stimulate research and interaction
of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all aspects of linear and multilinear algebra,
matrix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 conference is 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inear Algebra Society (ILAS)
and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The program includes ILAS invited speaker
Richard Bruald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consists of
Zhong-Zhi Ba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Kwong Li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Bryan Shader (University of Wyoming),
Hugo Woerdeman (Drexel University),
Fuzhen Zhang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Qingling Zhang (Chin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 special issue, 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J. of Information & Systems Sciences, will be devoted to the meeting.

For details on registration and submission of talks,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undergrad.nova.edu/mst/matrix/

========================================================================
招聘信息:挪威模拟研究实验室招收研究助理
Date: Sun, 27 Aug 2006 10:33:34 +0800
From: "=?gb2312?B?s8LOxA==?=" <chenwen@hhu.edu.cn>

A group at Simula Research Laboratory (http://www.simula.no)
is now looking for a one-year research assistant. The work
will be to assist key researchers at Simula in programming
and preparing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quirements of the
candidate include:
- Recently finished Master degree.
- Skillful in programming (C/C++).
- Good knowledge about numerical methods for solving PDEs.
- Fluent in English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The salary is very competitive (NOK 300,000 yearly before
tax, i.e., approximately RMB 380,000 a year before tax.)
Moreover, work success in the assistant position gives very
good prospect for continuation with three-year PhD study at the group.

If someone is interested this position, He/she can send his/her
application, CV and recommendation letter(s) to Professor Xing Cai
by email (xingca@simula.no). All the applications will be evaluated
and judged carefully by Simula.

The finally chosen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start working as soon
as possible.

========================================================================
数学系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成立于1922年,其前身为1915年创建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
1983年成立了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现
有教师6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教授31名,副教授22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
(其中在外校获得博士学位者32人,且无任何学缘关系的有21人),占教师总数的82.4%。
特别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人。

数学科学学院1990年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基础科
学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获数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现有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
计学、应用数学3个博士点,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应用数学、学
科教学论(数学)、科学技术史(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8个硕士
点。数学科学学院的数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概率论与数理
统计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概率论方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数学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统计与金融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2个本科专业,
以及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科学、保险精算2个方向;有分析、代数、几何、方程、概率论、
数理统计、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与数学史9个教研室和《数学通报》杂志编辑
部。数学与数学教育研究所有随机数学、生物信息、模糊系统与模糊信息、统计数据分
析4个研究中心,有复杂系统实时控制、数据统计与分析2个实验室。

近五年,数学科学学院承担国家“973”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科研项目75项,经费总额1000多万元,出版或再版专著、教材70部,发表学术论文654篇
(其中SCI论文247篇),11项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奖励,其中王梓坤院士获第
9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木法院士和王凤雨教授的《跳过程,粒子系统与
特征值估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李洪兴教授的《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及其
在4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另外,1999年以来数学科学学院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国家及省部
级教学改革项目2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方面的奖励23项,其中王昆扬教授获首届北
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先进工作者。

80多年来,数学(系)科学学院已毕业全日制本科生6065人。20多年来,已毕业博士研究
生150人,硕士研究生666人。据不完全统计,在毕业生中有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6人
入选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9人次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青年教师基金,8人获
德国洪堡基金,3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获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
获得者称号,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人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
秀博士学位论文。

网址: http://math.bnu.edu.cn/bnumath2/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28, No.1, 2006)
From: 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Date: Wed2 Aug 2006 07:31:45 +0800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28, Number 1, July 2006

An Energy-Stable High-Order Central Difference Scheme for the Two-Dimensional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Matthew Brown and Margot Gerritsen, pp.1-30.

A Matrix Decomposition MFS Algorithm for Problems in Hollow Axisymmetric Domains
Th. Tsangaris, Y. -S. Smyrlis and A. Karageorghis, pp.31-50.

Solving Stable Sylvester Equations via Rational Iterative Schemes
Peter Benner, Enrique S. Quintana-Orti and Gregorio Quintana-Orti, pp.51-83.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Conservative Front-Tracking Method for Systems of
Conservation Laws in One Space Dimension,
Liu Yan and Mao De-kang, pp.85-119.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9月23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2007 ICIAM 五个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发布
祝贺Gilbert Strang教授荣获苏步青奖
从ICIAM苏步青奖看中国应用数学发展
石钟慈在“院士系列讲座”回顾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
“第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圆满结束
偏微分方程及其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将在华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召开
2006年江苏省计算数学学术报告会将在徐州举行
数学系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28, No.2-3, 2006)

========================================================================
2007 ICIAM 五个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发布
http://www.iciam.org/prizes2007.html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于2006年9月18日发布了ICIAM五个奖项的获奖者名单
(详见http://www.iciam.org/prizes2007.html):

ICIAM先驱奖(ICIAM Pioneer Prize):
由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资助设立,奖励将应用数学和科学计算技术引入工业和
科学新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获奖者: Ingrid Daubech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and Heinz Engl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at Linz, Austria and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CIAM柯拉兹奖(ICIAM Collatz Prize):
以德国已故的著名数学家柯拉兹(Collatz)命名,由德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资助设立,
对国际公认的在工业与应用数学中做出杰出工作的42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家进行奖励。
获奖者: Felix Otto (Universitat Bonn, Germany)

ICIAM拉格朗日奖(ICIAM Lagrange Prize):
以18世纪后半世纪和19世纪初的伟大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命名,他对数学的发
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学中的许多公式和定理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奖由法国、
意大利和西班牙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资助设立,对国际公认的一生为工业与应用数
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进行奖励。
获奖者:Joseph Keller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ICIAM麦克斯韦奖(ICIAM Maxwell Prize):
以生于19世纪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麦克斯韦(Maxwell)命名,他以建立了光的
电磁理论而闻名于世。这个奖由英国应用数学学会和麦克斯韦基金会资助设立,奖励国
际公认的在应用数学方面做出的重大的原则性的工作。
获奖者: Peter Deuflhard(ZIB Berlin,Germany)

ICIAM苏步青奖(ICIAM Su Buchin Prize):
以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命名,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提出设立,旨在奖
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获奖者: Gilbert Strang (MIT,USA)

At the 2007 Congress in Zürich five ICIAM prizes will be awarded:

the Pioneer Prize: awarded to --- joint winners:
Ingrid Daubech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and Heinz Engl (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t Linz, Austria and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established for pioneering work introducing applied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techniques to an industrial problem area
or a new scientific field of applications. The prize commemorates the spirit a
nd impact of the American pioneers.
It was crea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SIAM, and was first awarded in 1999. The
Pioneer Prize is presently funded by SIAM.

the Collatz Prize: awarded to Felix Otto (Universit?t Bonn, Germany)
... established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o individual scientists
under 42 years of age for outstanding work on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t was crea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GAMM, and first awarded in 1999.
The Collatz Prize is presently funded by GAMM.

the Lagrange Prize: awarded to Joseph Keller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 established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o individual mathematicians
who have made an exceptional contribution to applied mathematics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It was crea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SMAI, and first awarded in 1999. The Lagrange
Prize is presently funded by SMAI, SEMA and SIMAI.

the Maxwell Prize: awarded to Peter Deuflhard (ZIB Berlin, Germany)
... established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to a mathematician who has
demonstrated originality in applied mathematics.
It was crea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IMA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J.C. Maxwell
Society), and first awarded in 1999. The Maxwell Prize is presently funded by IMA.

the Su Buchin Prize: awarded to Gilbert Strang (MIT, USA)
... established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by an individual in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to emerging economi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at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was created 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CSIAM, and will be award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07. The Su Buchin Prize is presently funded by CSIAM.

========================================================================
祝贺Gilbert Strang 教授荣获苏步青奖
http://www.iciam.org/prizes2007.html

苏步青奖获奖者Gilbert Strang教授的介绍:

Gilbert Strang教授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有限元方法、线性代数
与矩阵理论、小波分析、信号和图像处理、测量与远程通信技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巨
大贡献。Gilbert Strang教授对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数学研究与教育有着卓越的贡献,
对人类在数学领域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Gilbert Strang教授曾8次访问中国,
在华期间他拿出大量时间与中国的学生、研究人员、教师讨论数学,分享教学经验。
Gilbert Strang教授的著作《有限元方法分析》(with George Fix, Prentice-Hall)
自其出版以来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现在仍很有影响。Gilbert Strang教授还到过
许多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5次)、巴西、墨西哥(4次)、
突尼斯、南非、埃及、印度、韩国、塞浦路斯等。作为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的主
席Gilbert Strang教授从1999到2000年期间致力于扩大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在亚洲的
会员,帮助计划、安排和组织 数学家访问越南和非洲。Gilbert Strang教授还
对美国科学院关于非洲数学进展的报告有着重要的贡献。 通过MIT的网上开放课程,
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的获得Gilbert Strang教授的教育资料。通
过这样的方式,Gilbert Strang教授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无法到达的
地区的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发展的梦想成为现实。 Gilbert Strang教授花费了大量的
时间来制作、改善、提高他的关于线性代数的网络课程,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他的
听众。
总之 ,Gilbert Strang教授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最认可的数学家之一。 他在数
学上的重大贡献以及他对提高大众对数学力量及潜力的认识的努力已使许多学生、
教师和数学家获益,对人类的发展的作出了杰出贡献。
Gilbert Strang教授被授予苏步青奖。

========================================================================
从ICIAM苏步青奖看中国应用数学发展
摘自科学时报
本报记者 王卉

《科学时报》记者从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了解到,像国际数学联盟
(简称IMU)每隔四年组织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一样,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
也每四年组织一次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这是工业与应用数学界的盛会。

在2003年7月于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理事会年会上,通过
了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提出的设立ICIAM苏步青奖的建议,ICIAM苏步青奖
是以我国数学家命名的第一个国际性数学大奖,旨在奖励在数学领域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
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每四年颁发一次。首届ICIAM苏步青奖将于2007年在
瑞士苏黎士举行的第6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开幕式上颁发。

苏步青先生从事科研和教学70余载,是蜚声海内外的卓越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
了国际公认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是中国现代数学的一位主要奠基者,70多岁高龄还结
合解决船体数学放样的实际课题,开展了计算几何在航空、造船、汽车制造等方面的应
用研究。可以说,在我国的数学史上,苏步青开创了一个时代,并且代表了一个时代。

为了给ICIAM苏步青奖的申报在国内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推动我
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发展,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于2003年11月决定设立CSIAM苏步青
应用数学奖,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于2006年8月14日颁发,获奖者为北京应用物
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周毓麟院士(特别奖)、山东大学彭实戈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院士。

ICIAM苏步青奖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的设立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及企业界的
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对ICIAM苏步青数学奖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提供了独家赞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
会理事长李大潜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CIAM苏步青奖旨在奖励
在数学领域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第一次获奖的人是什么国家的并不特别重要,重要的是要强调质量,应该被大家公认,
不能勉强、滥竽充数,这样才能树立起这个奖的威信,才能使它具有比较高的国际知
名度,以后评起来也会比较顺利。”作为ICIAM苏步青奖评奖委员会主席,李大潜明确
表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潜力。

“此次虽然不是中国数学家获奖,将来一定会有!”

在ICIAM苏步青奖首次颁发的时候,大家自然会关心中国在工业与应用数学领域的
发展水平。对此李大潜表示,就数学学科来说,中国数学研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已有
了明显的进步和飞跃,优秀的年轻数学家迅速成长,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数学
界的地位和影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最近我国应用数学界正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
(而不是以文献)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希望更好地促进数学学科的快速、健康与协
调的发展;推动数学与工业更好结合,这里的工业泛指一切先进的现代产业,包括第
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包括高新科技、金融、保险等等方面,也包括其他一些科技领
域如环境、能源、信息、生命、材料、管理等等。

李大潜认为,我国的应用数学与发达国家应用数学相比还有差距,在新一轮的应
用需求面前还处于准备不足的被动状态,但从全球的角度看,我们目前和国际上其他
国家大体上还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而且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
期。如果能抓住这一跻身国际应用数学最前沿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国的应用数学
应该能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大发展,并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石钟慈在“院士系列讲座”回顾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新闻网讯 杨文国】6月30日下午2点,著名科学家、数学家石钟慈院士在中关村
园区教学楼S204教室做了题为《中国计算数学五十年》的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研
究生院数学系更名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后组织的又一讲院士讲座。此讲请到的报告人
石钟慈院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攀登项目“大
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席科学家,他在有限元方法以及应用方面贡献卓著,对协调
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既有深刻理论意义,又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
意义的前沿成果。

为了完整地介绍中国计算数学的概况,石院士从中国数学的分类情况、计算数学的发
展历史开始讲起。上世纪80年代计算数学是中国数学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到上世纪
90年代,计算数学在本科专业设置中划分到信息与计算中;在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
关系上,石院士指出:应用数学主要是模型,计算数学主要是算法,没有好的模型就
没有好的算法,一个模型可以对应多个算法。计算数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
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10年科技规划,在当时发展的几个新技术之中,计算技术就包含
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数学;自此,计算数学在中国就开始发展起来。1956年成
立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筹备处,时任主任的华罗庚先生就在数学所开展计算方法的讨
论班;同时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在组织计算数学的讨论班活动;并且石钟慈、曾肯成、
刘慎权、吴文达等老一辈数学家分别到苏联留学,学习计算数学。1958年中国科学院
计算技术所成立,华罗庚教授做出重大决定,推荐冯康到计算所工作,同年,与苏联
合作在计算所制造出了104机。此时,北大、吉大、复旦、南大等高校相继成立计算
数学专业。接着石院士介绍了计算数学方面的学术活动和组织机构以及计算数学刊物
和计算数学丛书等方面的情况。随后他又说到计算数学领域的冯康、周琉麟、石钟慈、
林群等四位院士和重大科研项目,包括现代数学研究中的计算数学,攀登一期、二期
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973项目一期、二期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和高
性能计算研究等。在谈到计算数学获奖情况时,石院士罗列了从1982年到2006年从事
计算数学研究的工作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华罗庚奖、
陈嘉庚奖、冯康科学计算奖和NSFC杰出青年奖等奖项的获得情况。最后他还简单介绍
了计算数学的国际合作情况和相关的973项目情况。

报告结束后,教室内掌声四起。正如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唐国平教授所说,
石院士既是五十年来计算数学中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又是中国计算数学这五十年发
展历史的见证人,对这段历史讲的非常精彩。有近百人参加了这次院士讲座,大家
纷纷表示,聆听了石钟慈院士的报告,了解了中国计算数学的发展概况。

========================================================================
“第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大学圆满结束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由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
(The Sixth East Asia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nference)于
2006年5月15日至5月19日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庄成功召开。来自日本、韩国、
新加坡、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内地
的约150名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们聚会珞珈山庄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交流。
“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数
学家于1999年发起的一个旨在加强亚洲地区数学家在偏微分方程研究方面的联系
和交流,促进亚洲数学的发展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此前的五届会议于2000年开
始,每年举行一次,分别在日本京都大学、台湾大学、韩国汉城大学、越南河内
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召开。2005年1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陈化教授应
邀参加了在日本大阪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
会特邀报告,在这次会议上,陈化教授建议2006年在中国武汉大学组织召开“第
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得到会议组委会的同意。经过一年的精心
筹备,“第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于2006年5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大
学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交
流偏微分方程和几何分析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索数学与其他应用
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和发展前景。

2006年5月14日,在珞珈山庄进行了中外与会者的现场注册,5月15日上午8:30,
会议开幕式在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陈化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武汉大学主管
外事的副校长黄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结束后立即进入会议报告日程。
会议日程安排为上午进行大会特邀报告,下午则分成两个会场同时进行,共安排了
个38位专家的50分钟学术报告和6位青年学者的30分钟学术报告,会议于5月19日
圆满结束。

回顾本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层次较高,影响较大
此次会议的组委会由国内外知名的偏微分方程方面的专家组成。同时在与会代表中,
也有许多国际著名数学家,例如,美国Princeton大学教授田刚院士、美国Minnesota
大学讲座教授倪维明教授、日本大阪大学Suzuki教授以及来自香港的辛周平教授和杨
彤教授等都是在偏微分方程或几何分析领域方面杰出的专家, 他们均在此次大会上作
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以及武汉大学的大力支持,
以上组织机构包括了国内从政府到科技各主要有关部门。
会议期间,新闻界和相关媒体给予了较大的关注。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都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二、规模大,人数多
出席会议的境外专家达30多人, 他们来自于十个国家或地区,分别为日本、韩国、
新加坡、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香港和台湾。这些境外专家
大都来自于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 如Princeton Univ., Minnesota Univ., Australian
National U., Chinese U. HK,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台湾大学等。国内专家有70
多人,分别来自于中科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南
京大学, 北师大, 华东师大, 西北大学,首都师大,华中师大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

三、交流充分,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偏微分方程以及相关学科,如几何分析等。它们都是数学研究领域中
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背景的主流方向,在很多研究方面它们相互交叉影响,是当前
国际数学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次会议为国内外专家尤其是东亚各国的数学家提供了
一个了解专业动态、交流先进成果、建立友谊和联系的重要论坛。会议的议题涉及线性
或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生物数学中的偏微分方程、微局部分析和渐近分析、几何分析多
方面。
大会的学术报告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而且为那些刚走进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们提供
了一次与世界级专家、学者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这对于武汉大学以及各地的数学专业
研究生们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大力协同,组织出色
此次会议从2005年5月开始筹备,2005年11月进入全面准备阶段。会议工作量十分巨大,
单与国内外与会者联系交流信息的信函、传真和电子邮件就有上千封。参与大会筹备
的武汉大学偏微分方程课题组的老师们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圆满
地完成了会议的各项工作。
   在本届大会的筹备以及召开过程中,国家高校数学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委数理学部、武汉大学校方以及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各相关部门作为大会的支
持单位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武汉大学在“偏微分方程”以及“几何分析”方面有一批年轻活跃的研究队伍,我们
的科研工作(包括国际合作项目)近几年已经取得了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形
成了自己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看到这一研究领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我们急需加
强这方面的国际交流,以便及时掌握国际上这方面的发展动态。因而,开展“偏微分
方程”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利于发挥我校优势,又可以加速我校数学学科建设,同时对
于提高武汉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以
上目标已圆满完成。
“第六届东亚偏微分方程”国际学术会议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国内外数学专家们
对本次会议的重视、大会出色的组织、武汉大学优美的环境都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召开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了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在东亚乃至国际上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偏微分方程及其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将在华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召开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偏微分方程及其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
(第一次通知)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特举办偏微分方程及其数值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定于
2006年12月27日~2007年1月3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召开,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
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光临。本次会议第一阶段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第二阶段在海南岛
举行。会议后去三亚、五指山、兴隆观光考察。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资助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会议地点:华南师范大学,海南
报到时间:2006年12月27日全天在华南师范大学内“华师粤海酒店”报到。
会议进程:12月28日上午8:30举行开幕式,12月28日上午10:00开始学术报告。
12月30日下午出发--三亚。经三亚——五指山——兴隆,元月3日由海口散会。

会议主席、副主席:
郭柏灵(Guo Boling) (主席)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辛周平(Xin, Zhouping)(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
郭柏灵(Guo,Boling)(主席)(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沈文淮(Shen, Wenhuai)(华南师范大学)
丁时进(Ding,Shijin)(华南师范大学)
姚正安(Yao, Zhengan)(中山大学)

会务组:
王永梅:shxb@scnu.edu.cn, 电话:020-85216658
杨 舟:math_scnu@sina.com 电话:13570545636
林俊宇:math_scnu@yahoo.com.cn 电话:13570989612
丁时进:dingsj@scnu.edu.cn 电话:13380083872
李建国:13380089893
邮寄: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永梅 女士,邮编:510631
传真:020-85216656

偏微分方程及其数值分析国际会议组委会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006年6月28日

========================================================================
2006年江苏省计算数学学术报告会将在徐州举行
From: "wyusun" <wyusun@public1.ptt.js.cn>
Date: Wed, 6 Sep 2006 23:33:34 +0800

2006年江苏省计算数学学术报告会
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
9月23日-24日
http://mcs.njnu.edu.cn

为了进一步加强江苏省计算数学工作者之间的的交流与合作,给信息与计算数学领
域的教师﹑研究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互相交流最新研究
成果的机会,推动江苏省计算数学事业的发展,定于2006年9月23日—24日在江苏省
徐州市召开“2006年江苏省计算数学学术报告会”。本次会议由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
主办,江苏省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和南京师范大学协办。

会议将邀请江苏省计算数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
学等高校工作在计算数学前沿的教师将作十多个前沿动态的邀请报告. 也欢迎友邻
省市的计算数学同行光临会议。

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定于9月23日-24日在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举行,会期2天. 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
外宾招待所2号楼。
报到时间:9月22日下午。
联系电话:0516-83591530,0516-83591586
联 系 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宋晓秋教授, Email: songxiaoqiu@cumt.edu.cn
会议网站: http://mcs.njnu.edu.cn

========================================================================
数学系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建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的数学专业。
建国以后,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
省研究院、福建学院等单位经过调整合并成立福建师范学院,保留发展了数学系。
1972年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1996年在数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系,
统称为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2002年12月成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
院。学院现有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数学学科教学(教育硕士)
四个硕士点,其中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为我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权点,
已有18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同时,设有数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3个
研究所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
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基础、网络、数学、软件、硬件、会计电算化等实验
室。还主办面向全国的《福建中学数学》杂志。

近年来,学院狠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理
论研究成果显著。现有专任教师95人,其中教授13人,特聘教授3人,副教授、副研究
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计37人,具有博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生12人,有7人
入选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至今有13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三等
奖多项等,1998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以及50多
项省级、厅级基金项目;先后出版著作10多部,在国际权威刊物和国家一级学术刊物
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引用的有90余篇。

学院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明显的成效。现有在校本科
生1500余人,硕士生90多人。至今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都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达到
100%。他们当中有的考取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继续深造,有的成为本省
中等教育的骨干,有的成为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有的成为各级工商、金融、税务、
保险、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干部或计算机软件研发的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不仅拥有老一代许多知名学者,而且还有一批锐
意进取的中青年科研、教学骨干,还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
这里有众多名师的指导,有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和谐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学院正以它崭新的面貌迎来新世纪、新师大、新机遇的蓬勃发展。竭诚欢迎海内外学
子加入到我们共同追求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网址: http://math.fjnu.edu.cn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28, No.2-3, 2006)
From: 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Date: Sat, 2 Sep 2006 04:58:41 +0800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28, Numbers 2-3, September 2006

Special issue in honor of Professor David Gottlieb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Introduction
Saul Abarbanel, pp.121-123.

Non-Linear PML Equations for Time Dependent Electromagnetics in
Three Dimensions
S. Abarbanel, D. Gottlieb and J. S. Hesthaven, pp.125-137.

A Mathematical Approach in the Design of Arterial Bypass
Using Unsteady Stokes Equations
Valery Agoshkov, Alfio Quarteroni and Gianluigi Rozza,
pp.139-165.

One-sided Post-processing for the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Using ENO Type Stencil Choosingand the Local Edge
Detection Method
Rick Archibald, Anne Gelb, Sigal Gottlieb and Jennifer Ryan,
pp.167-190.

Homogenization of Periodically Varying Coefficients in
Electromagnetic Materials
H.T. Banks, V.A. Bokil, D. Cioranescu, N.L. Gibson, G. Griso
and B. Miara,
pp.191-221.

Enhanced Coercivity for Pure Advection and Advection diffusion
Problems
Claudio Canuto, pp.223-244.

Prediction from Partial Data, Renormalization, and Averaging
Alexandre J. Chorin, Ole H. Hald and Raz Kupferman, pp.245-261.

A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for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Min Hyung Cho, Wei Cai and Tsing-Hua Her, pp.263-278.

Adaptive Edge Detectors for Piecewise Smooth Data Based on
the minmod Limiter
A. Gelb and E. Tadmor, pp.279-306.

Recovering High-Order Accuracy in WENO Computations of
Steady-State Hyperbolic System
Sigal Gottlieb, David Gottlieb and Chi-Wang Shu, pp.307-318.

The Shifted Box Scheme for Scalar Transport Problems
Bertil Gustafsson and Yaser Khalighi, pp.319-335.

Pade-Legendre Interpolants for Gibbs Reconstruction
J.S. Hesthaven, S.M. Kaber and L. Lurati, pp.337-359.

On Parabolic Boundary Layers for Convection朌iffusion
Equations in a Channe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Applications
Chang-Yeol Jung and Roger Temam, pp.361-410.

Denoising by BV-duality
Stefan Kindermann, Stanley Osher and Jinjun Xu, pp.411-444.

Gibbs Phenomena
Peter D. Lax, pp.445-449.

L-infinity-Stable Approximation of a Solution to Div(Y) = f
for f in L2 in Two Dimensions
Yvon Maday, pp.451-458.

Turbulence Effects on Kinetic Equations
Steven A. Orszag, Hudong Chen, Sauro Succi, Jonas Latt and
Bastien Chopard, pp.459-466.

On the Method of Difference Potentials
V. Ryabenkii, pp.467-478.

Digital Flight: The Last CFD Aeronautical Grand Challenge
M.D. Salas, pp.479-505.

Simulating Plasma Microwave Diagnostics
J.S. Shang, pp.507-532.

Numerical Study of a Modified Time-Stepping theta-Scheme for
Incompressible Flow Simulations
Stefan Turek, Ludmila Rivkind, Jaroslav Hron and Roland
Glowinski, pp.533-547.

Numerical Methods and Nature
E. Turkel, pp.549-570.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10月7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Today's topic

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隆重举行
2006年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成功召开
积分几何、几何不等式、Finsler几何及凸性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将在南开大学召开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关系
追忆我的老师华罗庚—为人民服务的数学泰斗
第二届欧洲航空航天科学会议将在比利时召开
新书介绍: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和《渗流力学的计算方法》
数学系介绍: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Vol.1, No.5, 2006)
========================================================================
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隆重举行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 于2006年9月2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
举行。会议由中国数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协办。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先生,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领导,来自全国各地
的数学界代表近2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庆贺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宣传吴文俊先生对科
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首先讲话。他对吴文俊先生获奖表示祝贺,并指出邵逸夫奖在数学方面已
经有两位中国人获奖,即陈省身先生与吴文俊先生,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也有两位华人
获奖。参与评奖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华裔科学家。例如这一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评
奖委员会由五位杰出数学家组成,其中三位曾获菲尔兹奖。这表示华人在国际科学界
的贡献已经达到顶端的人数是相当多的。杨振宁先生相信,以后10年、20年得到国际
大奖的华裔科学家会越来越多。

中国数学会会长文兰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先生、中国科技部副秘书长王志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副秘书
长郭华东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教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
爱民先生先后讲话。会上还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
士的贺信。他们对吴文俊先生获得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吴文俊获
得这一国际大奖是吴文俊先生的光荣,也是我国数学界的光荣,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件
盛事。吴文俊先生几十年来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数学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面旗帜。

文兰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像吴文俊先生那样,志在高远,脚踏实地,埋
头苦干,坚持不懈,早日实现陈省身先生念念不忘的、也是全国数学界念念不忘的
数学强国之梦。郭雷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吴文俊先生在做学问中体现出了宏大气魄、
开创精神和勇气,在做人方面体现出了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处事公正
豁达,待人始终充满善意的品质,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张恭庆院士、马志明院士、胡国定先生、周毓麟院士、王梓坤院士、林群院士、李
邦河院士、张继平教授、文志英教授、陈永川教授、范更华教授等二十余位数学界
代表先后发言。张恭庆院士告诉大家,国际上认为几何机器证明的研究可以截然的
按照吴先生来划分,也就是前吴时期和后吴时期,这说明吴先生的工作是划时代的。
张恭庆院士指出,吴文俊先生建立的“吴方法”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果,他的成就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吴文俊先生是中国数学家的骄傲。新当选的国际数学联盟副主
席马志明也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数学家已经在世界数学界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大家
在讲话中纷纷表示,吴文俊先生此次获奖极大振奋了我国数学界的士气,全国数学
界应该以吴文俊先生为榜样,为中国数学的复兴努力奋斗。

吴文俊先生做了答谢,并做了精彩的公众讲演。吴文俊首先对各方面的领导以及合
作者对他本人的长期支持以及对各位嘉宾的祝贺表示感谢。他提到,本次获奖使他
本人最为高兴的是:数学机械化研究在得到了国际自动推理界认可之后,又得到了
国际数学界的认可。他在公众讲演中回顾了数学机械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他本人从事
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缘由及历程,并鼓励青年数学家为我国数学事业而努力工作。

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米南阳先生题写了“博通雅集”四个大字,专程到
会赠送给吴文俊先生,以示对吴先生的景仰。

========================================================================
2006年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于2006年8月7日到11日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中国
控制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
控制理论和制导技术中心承办,并得到IEEE控制系统协会(IEEE/CSS)、日本仪器与
控制工程师协会(SICE, Japan)、韩国控制自动化与系统工程学会(ICASE, Korea)、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协办。会议总主席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翰馥院士,会议程序委员
会主席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代展研究员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
教授,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郁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
学研究院张纪峰研究员。

参加本次会议的注册代表321人,其中来自海外的代表,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
澳大利亚、瑞典、英国、韩国、罗马利亚、伊拉克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
表三十多人。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陈翰馥、吴宏鑫参加了会议。哈尔滨工业大
学景瑞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
王子才出席了开幕式。

邀请国内外系统与控制界的一流学者到中国控制会议做大会报告一直是控制理论专
业委员会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了精彩
的大会报告,他们分别是:
IEEE Fellow、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谈自忠教授所做的“Feedback Control
of Decoherence: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
IEEE Fellow、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Miroslov Krstic教授所做的
“Boundary Control of PDEs and Applications to Turbulent Flows and Flexible
Structures”;
IEEE Fellow、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
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的Graham C. Goodwin教授所
做的“Efficient Data Representations for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Making Most of a Little’”;
IEEE Fellow、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俄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nders Lindquist教授所做的“A Global-Analysis
Approach to Robust Control”;
IEEE Fellow、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的Stephen Boyd教授所做的“Advances
in Convex Optimization”;
IEEE 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究院郭雷研究员所做的“Multi-Agent Systems with Local Rules: Towards a Theory
of Analysis and Control.”

这些报告内容涉及控制理论及其在信号处理、复杂系统行为等领域的应用,反映了这
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

作为中国控制会议重要组成部分的“关肇直奖”今年已是第十二届,十一年来“关肇直
奖”以其严格的评审、高水平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出色的后续工作而在控制界享有很高
的声誉。本届“关肇直奖”的申请得到海内外青年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有57篇论文申请
《关肇直奖》。经过预审和严格的通讯评审,6篇论文入围。会议期间,《关肇直奖》
评委认真听取了入围论文的报告,经过严格的评议并无记名投票,四川大学付晓玉博士
的论文“二阶偏微分方程能控能观性问题的统一处理” 和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Milan Derpich, Daniel E. Quevedo and Graham Goodwin的论文“Optimal
AD-Conversion via Sampled-Data Processing Horizon Control Theory”获得第十二
届《关肇直奖》,这是“关肇直奖”设立12年来首次有外籍会议代表获奖。

为了使张贴论文更加活跃和丰富,本次会议特设立“中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张贴
论文奖评奖委员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根据论
文的水平和版面表述形式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奖。经过严格评议并无记名投票,第一届中
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获得者为大连大学的丁元明及其合作者日本Keio University
的Akira Sano的论文“Adaptive Nonlinearity Compensation for Power Amplifiers
Based on Model-Matching Approach”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谈树萍的论文“Optimal
Adaptive Sampled-Data Based Control of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Compact
Parameter Set”。

本次会议面向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安排了4个会前专题讲座,报告内容分别为: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Limitation in Feedback Control”(报告人:美国加
州大学Jie Che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Li Qiu教授,华南理工大学Weizhou Su教授);
“Networked Embedded Control Systems”(报告人:瑞典皇家学院Xiaoming Hu教授、
Ulf Jonsson教授);“Pliable, Feedback and Cooperative Controls of Constrained
Systems”(组织人:美国Central Florida大学Zhihua Qu教授);“Time-delayed
Feedback Control: Methodology, Stability and Application”(报告人:东南大学
Yuping Tian教授)。

8月7日晚举行了第八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参加中国控制会
议的31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程代展主任向大家汇报了专业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情
况,本届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教授介绍了2006年会议准备情况,
中南大学桂卫华、吴敏教授介绍2007年会议筹备情况。会议讨论并决定由昆明理工大学
承办2008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

本届会议的承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为
会议提供了一流的环境与硬件条件,为代表提供了周到、系统的服务,为今后会议的组
织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经验。由衷地感谢他们为第二十五届中国控制会议所做的一切。

愿有志于推动与发展中国系统控制研究的同仁们共同努力,携手将中国控制会议办成具
有国际水平的学术会议。

========================================================================
积分几何、几何不等式、Finsler几何及凸性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将在南开大学召开
http://www.nim.nankai.edu.cn/act ... tledFrameset-27.htm

Conference on Integral Geometry, Geometric Inequalities,
Finsler Geometry and Convexity Related Topics
December 26 – 28 , 2006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Tianjin, China
On the occasion of 90 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C. C. Hsiung,
the founder of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http://www.nim.nankai.edu.cn/act ... tledFrameset-27.htm

Integral geometry, known as geometric probability in the past, originated from
Buffon's needle experiment. Crofton, Poincare, Blashke, Chern, Santalo and other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past centuries. Its applications have added to
Medical Science, Economy, Industrial, and Algebra, Geometric Inequalitie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pology, Geometric Convexity, and other mathematical
branches. Remarkable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several areas that involve
theory of convex bodies. Recent development of Finsler geometry and geometric
inequali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information sciences are encouraging.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l Geometry and Convexity Related
Topics was held a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October 18-22,
2004. Th is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in integral geometry,
convex geometry, complex geometry,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other convexity
related branches to discuss recent result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unusual mix of specialties will lead to a useful
exchange of ideas. We also invite several international well-known mathematicians
to address their latest achievement on those areas.

Major themes will be probabilistic and analytic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onvex
bodies, especially in high dimensions, applications of integral geometry and
convex-geometric methods to other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isoperimetric-type
inequalities, Radon transforms, Finsler geometry and applications to medical,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Students working on those related area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ttend.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will provide accommodations for all invited
participants

Organized by: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Sponsored by: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 Weiping Zhang,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Honorable Chair: Delin Re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anming Zong, Peking University
Xinyue Cheng ,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ngsong Len, Shanghai University
Peng Xi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i Li,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yi Li,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zu Zhou, Southwest Universit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ang He, Zunyi Normal College

Contact:
Jiazu Zhou, Southwest Universit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Email: zhoujz@swu.edu.cn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上...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在15世纪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门科学它没有被注入数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不能
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2006年5月3-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题为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
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
和两位菲尔兹奖得主,Alain Connes教授(1982年获奖) 和 Efim Zelmanov教授
(1994年获奖), 将参加会议。

尽管两位菲尔兹讲得主的工作属于基础数学范畴,但是Alain Connes教授的工作在
理论物理中有很大的用处,而Efim Zelmanov教授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工作再一次表
明一些现代数学的美之间源于包括密码学在内的应用领域。

Avner Friedman教授的工作属于应用数学。他将讲述生物和医学给数学带来的新的
挑战,其中包括破解基因密码,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预测传染病甚至肿瘤形成发
展方式。数学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工智能带给数学的挑战同样引人瞩目。西班牙数学家Luis Ma. Laita de la Rica
教授将介绍机器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奥地利数学家Walter Schachermayer
教授将介绍金融数学。会议上还安排了非数学家的报告。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Jordi
Bascompte教授将讲解数学如何可以帮助人们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而他的同胞 Amable
Li?án教授将介绍如何设计能更有效地燃烧的发动机。

来自法国著名CNRS高等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数学家Jean Pierre Bourguignon将最后一个做报告。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关系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2006年阿贝尔奖得主78岁的瑞典数学家 Lennart Carleson教授将参加2006年国际数
学家大会,并出席8月29日晚18:00举行的一个以“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否正在分
道扬镳?”为题的圆桌会议。这个会议有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主持,除了
Lennart Carleson教授还有其他四位知名的数学家参加。这尽管是个老题目,但
是它至今仍然如以往一样重要。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Manuel
de León教授解释道,长久以来数学一直有所谓的“纯粹”与“应用”之分。这
种区分常常带来偏见,比如,“纯粹”数学家们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思想空
间里,他们研究的数学没有一点儿用处;或者“应用”数学家们算不上是真正的
数学家。

Lennart Carleson教授应该是一个“纯粹”数学家。他是因为 “他在平稳动力系统
的调和分析和理论方面意义深远的贡献”而荣获2006年度阿贝尔奖。阿贝尔奖委员会
认为“Carleson教授的工作永远改变了我们对分析的理解。他不仅证明了一些极其困
难的定理,他证明这些定理时所引入的工具被认为和定理本身一样重要”。他的研究
成果没有一项直接带来了实际的应用;然而,他的工作为一些应用领域的发展打开了
一扇门,它们在这些领域起到的潜在推动作用,就如同以jpg格式存储的一幅相片一
样实实在在。

那么,Lennart Carleson教授将在圆桌会议上表述什么样的观点呢?Fernando Soria
教授认为,他可能会借傅立叶猜想为例。这个猜想本身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他本人
在研究这个猜想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无疑构成了应用调和分析的一部分,而这
对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是非常有用的,类似的工作还用在数字图像的压缩中。


========================================================================
追忆我的老师华罗庚—为人民服务的数学泰斗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王 元
2006-07-21

回忆起我的老师华罗庚教授,至今仍对华老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与影响十分景仰,华
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
上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的科研工作,常常是发展自己的原始思想,有自己的方法,这一点对于生
长并长期工作在发展中国家的数学家来说,尤为难得。华罗庚的数学著作,无论是解
决经典问题,还是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理论,都贯穿着一种独特的风格,这就是使用
直接方法。从他的写作特点上亦有这样的风格,从不玩弄名词,故弄玄虚,而是深入
实质、语言朴素。

像华老这样数学研究领域广阔的数学家在世界上也很少。在硬分析即精密分析方
面,他的成就受到哈代与维诺格拉朵夫的高度评价。在另一个绝然不同风格的数学领
域——抽象代数方面,他的成就又得到阿丁的高度评价。国外报刊上高度赞扬华老成
就的评价很多,其中征引了不少第一流数学家的话。

早在30多年前,华老就说过:“历史将严格地考验着每个科学家和每项科学工作。
大量工作经过淘汰只剩下一点点,有时整个数学分支被淘汰了。”1978年后,他公开
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努力在我,评价在人”等观点。华老的工作有的经历
了30年,有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考验。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华老是可
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学家。

华老的治学经验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即不断进取的精神。他19岁发表第一篇
文章。20岁发表的关于五次方程的第二篇文章,受到熊庆来先生的赏识,从而于上
世纪30年代初来到清华大学。当时的研究工作很活跃,但科研方向不集中。从1935年
开始,致力于哈代-李特伍德-维诺格拉朵夫方法,即堆垒数论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深
入的结果,写成专著《堆垒素数论》。这时候,这个方向已经成熟,华老说过:“我
如果继续搞三角和,大概顶多再写几篇好文章,也就结束了。”他不顾已经成为著名
数论学家的荣誉,毅然放弃了数论研究,宁肯另起炉灶。从40年代开始,他进入代数
领域工作,段学复是他当时的合作者,数论的合作者是闵嗣鹤。解析数论与代数是两
个不同风格的数学领域,一个是精密分析,一个则要求漂亮简洁。他在体论、典型群、
矩阵几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又开辟了自守函数与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把分析
与代数的技巧高度结合起来。可以说从30年代到50年代是他在理论数学研究上大力进
行开拓工作的20年。

新中国刚成立,他就回国了。除继续过去的研究工作外,他的工作重点转到了培
养年轻数学家,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实际上,他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愈来愈放
到第二位来考虑。于1953年正式成立了数论组,他撰写了《数论导引》。后来又成立
代数研究组,他与万哲先合写了《典型群》,后来又写了《多复变函数论的典型域的
调和分析》。他让学生们听讲,协助他修改讲义,使学生们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这
时期的学生有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
政、严士健与潘承洞等。除他直接领导的三个组外,他还热情支持成立拓扑学、微分
方程、概率统计、泛函分析与数理逻辑等研究室。特别在建立研究所初期,他就很重
视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工作,数学所设有力学组与计算机研制组,他对各方面都给
予尽可能的关怀。他支持了他的老师熊庆来先生回国工作,使熊老晚年还能为中国数
学作贡献,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学生;吴文俊是华老邀请来数学所主持几何学、拓
扑学研究的;华老关心过冯康研究广义函数论;关心过关肇直、田方增研究赋范环论;
也支持了张宗燧、胡世华、吴新谋、张素诚、秦元勋、王寿仁等的工作。听过华老讲
课而受益者有王光寅、丁夏畦、张里千、丁石孙、曾肯成等。陈景润则是华老出面调
来数学所工作的。从1958年开始,华老的工作进一步转向以培养为中心。他为科技大
学学生撰写了《高等数学引论》数卷,为研究生撰写了《从单位圆谈起》。当年的一
些研究生已成为我国数学界的中坚力量,如钟家庆、孙继广、冯克勤、陆洪文、裴定
一、那吉生、徐伟宣等人。在这期间,华老又在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应用数学上作多
方面的探索,包括理论研究与到现场去普及线性规划。

从1965年开始,华老的工作又有了重大转折,决心将工作重点放到普及应用于工
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上。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与改善组织管理的“统
筹法”来普及,为了让普通工人能明白,他对这两个方法作了简化,以最易懂的语言
进行讲解。他写的两本小册子中几乎避免了数学语言。特别是他身体力行,不顾劳累
和年老多病的身体,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到过无数的工厂,为群众教授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没有动摇
过他为国民经济建设从事数学普及工作的决心。陈德泉、计雷、李志杰、徐新红等是
华老在这方面工作的助手。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进取的。当他看准了,就毫无顾虑地、毅然地、忘我地去
干。干一件完全不熟悉的工作有可能将一无所成,还会遇到朋友的不理解,但是,各
种困难都不能阻挠他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华老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不少优秀工作,如“华氏不等式”、“体的
半自构定理”等,都是在国外某个特定环境中受到启发而做出来的。1950年回国时华
老才40岁,当时他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了,至少还有15年到20年时间可
以做数学的开拓工作,成为更伟大的数学家。尽管回国后也可以研究数学,但吸收外
来营养的机会就很少了。处于这种情况,对一个像他这样有成就的数学家来说,需要
怎样的决心与毅力才能决定回国啊!1979年以后,他重访了欧洲与美国,不少人问过他
这样的问题:“你回国了,不后悔吗?”在英国,华老与我、潘承洞一道,就碰到过
有人这样问他,华老只回以淡然一笑。1981年,费弗曼在《旧金山周报》上发表的《华
罗庚教授在旅行》一文中,写有华老谈他当初决定回国时的想法:“我留下是容易的,
在美国对我的妻子、儿女及我的工作都是重要的,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
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
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1977年沙拉夫写的《华罗庚传》上引用了华老归国
前对莱沫的谈话:“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什么要让数学这样落后呢?
我们应该赶上去,我想我们是能够赶上去的。”他回国后的言行,证明这些话是真实的,
他回国是为了把中国数学搞上去而贡献一切。尽管由于左的干扰,特别是“文革”的干
扰,华老的才华未得到更大的发挥,但华老对中国数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1980年,科拉达在美国《科学》上发表了《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的文章,文中列举
了他所访问过的科学家是怎样高度赞扬华老成就的话,其中有数学家赛尔贝格经过深思
熟虑之后说出的一段话:“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
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科拉达文章的题目和结尾都用的是赛尔贝格的话。当然,形成中国的数学还有其他重要
人物与因素,然而,华罗庚培养、影响与教育了中国的好几代数学家,毕竟是事实。
我相信这些人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是会长久起作用的。

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
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
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
与教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声振论坛

GMT+8, 2025-1-12 03:55 , Processed in 0.09734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